心系贫困事业  甘于吃苦奉献 ——记省厅驻玉泉镇唐八里村第一书记谢育斌

04.11.2016  15:32

谢育斌是省交通运输厅的一名驻村工作队员,2015年8月21日,兼任唐八里村第一书记。

唐八里村是天镇县玉泉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管辖1个行政村和1个自然村(崔家窑村),全村共有538户1965人,五保户34户34人,低保户141户229人,贫困户145户277人。有党员48人,4名女党员,村委班子成员6人。全村共有耕地5500亩,其中,旱地1500亩,水浇地2700亩,退耕还林650亩。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281元。2016年回头看的情况: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户145户277人,其中五保户25户25人,低保户35户61人,一般贫困户85户191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281元。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以党建为统领,推动精准扶贫

两年来,谢育斌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建好一个班子,找到一条出路,教会一套方法”开展工作。他先从班子抓起,一手抓支部建设,一手抓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先后建成了村图书室、活动室、培训室、彩花加工坊等基础设施,先后召开村两委会22次,党员大会6次,上党课5次,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共同研究,集体决策影响村民利益的重大事情。(如建档立卡户评定、救济粮发放、地膜发放、整村推进项目等)。他以“抓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对建档立卡户、老党员、老干部的走访慰问,摸底调研,找“”根,理思路,找出路,抓重点,求实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今年以来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狠抓村两委班子建设,深入“学党章、学系列讲话”,每周四都要组织村支两委参加学习教育,提高村支部班子的理论知识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了“三会一课”等各项工作制度,班子成员承诺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撰写了各种心得体会24篇,有力推动了唐八里村的党建工作,提高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每月15日组织党员进行集中学习辅导,观看警示片等。开展争当“三亮三比”“双培双带” 和“服务群众当先锋”做合格党员的星级创建评比等活动,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组建唐八里村党员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抢险救灾应急分队等。广泛征求民意,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结合实际,制定了唐八里村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当年脱贫计划。确定了“打基础、谋发展、促产业、保增收”的脱贫思路,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逐步发展以蔬菜为主导产业、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营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氛围。通过标语、板报、微信、学习专栏等,制作党建“两学一做”专题板报,大力宣传党的政策,不断把唐八里村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向深入。积极帮助村民排忧解难,主要是帮助村民解决卖菜难的问题,在省厅和镇领导的共同努力,为唐八里村村民销售滞销的茴子白30余万吨。

采取多种措施   推进精准扶贫

(一)扶持教育事业,增强脱贫致富信心。扶贫先扶“”和 “”。通过扶“”、“”,使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145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学致贫58户,占全村贫困户40%,这些贫困户中大多数有在读的大中专生和高中生,今年参加高考的有10余人。针对这类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他采取不同办法给予扶持:一是对考上学的大学生,积极协调有关补助,让他们享受地方政府“雨露计划”;二是对特别贫困的学生拿出一部分扶贫资金给予资助,让他们完成学业,用知识、技能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实现脱贫;三是通过发展蔬菜、马铃薯产业或帮助就业等方式给予扶持。两年来,全村18余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大学生享受了国家的“雨露计划”,资助了冯睿、王晶晶、闫娟霞3名贫困大学生每人3000元救助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另外,他在省厅和省局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推进教育扶贫事业,惠及全体村民,让村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两年来,他为唐八里村小学组织捐资助学慰问活动,共捐赠校服150套、书包140个、毛毯54套,为学校图书室购买书柜5个和一批图书;10月27日,在袁清茂副厅长和杨吉平局长的带领下,为学校捐赠8台电脑、8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30张高低双人床和一批体育器材,安装了10盏太阳能路灯;为幼儿园安装暖气,并为孩子们购买了手套140副。

(二)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他根据唐八里村的自然优势和实际情况,咨询农业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确立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目标。重点发展唐八里村的绿色蔬菜种植(马铃薯)产业。一是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在天镇县放心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已有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目前,已扩大到15户。今年蔬菜合作社种植辣椒70余亩,每亩收入3000余元,合作社盈利21万余元。另外,还带动村民18人在合作社打工,每人最少收入都在1000元,最多可达1.8万,直接和间接地带动23户实现了脱贫。二是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他采取“山西高源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4月16日,他带领村干部、村民、党员代表实地考察了山西高源薯业有限公司,选出了青薯9号、可新1号、费乌瑞它、康定贝克等四个新品种,购买了1.5万斤脱毒马铃薯原种,种植了60余亩脱毒马铃薯,带动了全村35户贫困户增收。从目前收成来看,每亩总产4000至5000余斤,可增收1400元。

(三)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脱贫致富本领。针对本村60岁以下具有劳动能力,因学、因残、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通过专业外聘老师培训,或送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学习,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达到增收脱贫。他根据贫困户的需求,购置了一些适用性强的养殖、种植和科学技术资料,供贫困户学习。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在2015年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专家到村培训和组织部分农户到应县实地学习的基础上,2016年6月17日,邀请了省农大的3名种植、养殖和果树种植专家教授给帮扶村群众授课,共培训了100余人,推广了蔬菜立体套种技术。此外,还邀请手工制作彩花的老师,进行了2次培训,培训了60人。群众们通过培训既学到了技能,又增加了收入。他还充分利用本村里砖厂、酒厂的优势,帮助解决了25余户建档立卡户的就业问题,实现稳步脱贫。

(四)政府兜底是基础,落实政策是关键。针对唐八里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患有重大疾病的残疾人、瘫痪和精神病人等15户贫困户,他将其列为政府兜底对象,积极协助他们办理低保手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

(五)全局参与扶贫,精准帮扶到户。他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省局先后投入100余万元资金给予支持。为了使脱贫攻坚工作得到落实,省局领导和局属单位的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都参与唐八里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厅直单位的领导也参与结对帮扶工作。省局的25名处级领导,结对帮扶94户,省厅的51位领导,对应帮扶51户。他完成了145户最基础性的资料,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需求,为领导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有力保障。他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需求,帮助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为他们积极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尽快使唐八里村脱贫致富。他为省局在精准到户、产业帮扶、教育扶贫、公益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初步实现了多数村民稳定增收。唐八里村初步实现绿化、亮化、美化的效果,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

把群众当亲人   为群众办实事

他关心群众的疾苦,视他们为亲人,帮助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去年,在走访唐八里村群众时,他发现精神病患者薛清,住在牛棚里,生活不能自理,立即帮助薛清联系医院进行治疗,还为其解决生活用煤、用水、治疗费用等实际困难,联系敬老院帮助解决他的生活。2016年,在走访中得知建档立卡户闫志有9岁的儿子闫强没有户口,至今还没有上学,他多次协调联系镇派出所户籍人员帮助他补办户口,并联系省残联扶贫工作队长邹淑芳咨询商讨对闫强进行治疗和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等,保障孩子今后的生活。他还经常关心特困户张喜、老党员闫德、低保户田平应等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今年汛期期间,他先后三次组织村干部对20余户危房户进行排查,对轻度漏雨农户,给他们发放了塑料布,对漏雨比较严重的危房户6户,他给予重点关注,进行全程跟踪保障。7月20日傍晚,天降大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村委王平、薛成贵冒雨前往石守银、冯桂荣、温焕弟、谢福英、贾金莲等老人的家中,动员他们到村委避险,老人们都不愿离开。他耐心地做老人的工作,最终将石守银一家、温焕弟、谢福英、贾金莲五位接到了大队,联系吴志军开车分三次将他们接到大队,妥善地安排她们住宿。冯桂荣托付给了他儿子照顾,贾金莲老人被她女儿接走,从而使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场大雨。为了彻底解决村里的危房问题,他联系老人的子女们帮助老人解决房子的事宜,将她们全村漏雨的房屋情况上报镇党委,请他们在明年的危房改造项目中优先考虑解决。

总之,无论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人。

□ 刘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