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辈亲”难念的经 教育理念不一致引发许多家庭问题

11.06.2022  08:11

   编者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抚养和教育孩子,无疑是每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然而,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在工作奋斗之余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于是,受生命延续的感情羁绊,时间闲暇充裕的祖辈们,被推向“前台”参与“隔代教育”。然而,传统教育和现代理念的冲突碰撞、家庭边界与教育角色的难以厘清,让不少家庭在助力孩子成长过程中时有摩擦。近日,记者走近我市部分家庭,探寻“隔代教育”出现的种种状况,希望通过解读案例,专家剖析,给您启迪。

  “隔代教育”是指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当下,年轻父母忙工作,孩子则大多由祖辈代为照顾,“隔代教育”已成为了大多数家庭默认的“育儿模式”。然而,在育儿过程中,年轻父母与祖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引发了许多家庭问题,困扰着两代人。

   过分溺爱:“双重标准”引发“双重性格

  家住兴华西社区的杨女士自生下孩子后没少费心血,除了学习外,杨女士看重孩子的德行品质,希望孩子可以拥有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美德。为此,平日里,她经常给孩子读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教导孩子要对长辈使用敬语,和朋友相处要文明礼让,以此帮助孩子提高综合素养。可是,让杨女士心塞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却对孙子实行“放养政策”。

  一边是引导式教育,一边是粗放式教育。杨女士表示,“双重标准”下,孩子很快表现出“双重性格”,在学校时乖巧听话,在家里时却无法无天,两副模样让人无语。

  无独有偶。家住“北美枫情”小区的郑女士也和杨女士一样每日为孩子的问题纠结不已。6月5日一大早,公公在饭桌上教育孩子,“小宝,在学校咱可不能吃亏,别人欺负你,你回来和爷爷说,爷爷给你收拾他去。”“爷爷,你说话得算数,我们班……”听着一老一小有应有和,郑女士不愿当面反驳,选择了饭后和公公交涉。可当她刚谈及不能纵容孩子时,老人就以出门锻炼为由结束了话题,并高声道:“我不是为了孩子好吗,有什么不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溺爱孩子的例子并不鲜见。不少老人表示,自己宠爱孩子无非出于三点,一是血缘的羁绊;二是弥补自己年轻时因忙于工作对孩子的亏欠;三是退休后体现个人价值,增强自己的“被需要感”。于是,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们摒弃原则,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如此呵护孩子,真的好吗?深耕社会学数十年的太原市育苗心理专家刘保琳表示,“过度关注、过分溺爱,会扼杀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特别是如果家里教育呈现‘双重标准’时,更加不利于孩子成长,长期以往孩子会出现表里不一、说谎等问题,严重的则会出现‘双重性格’。

   过分严厉:“揠苗助长”导致“怯懦自卑

  33岁的葛女士在她的同学中绝对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研究生毕业、工作单位好,通过相亲嫁入高知家庭,又顺利生下一个儿子,可即便如此,葛女士还是选择在今年年初结束了婚姻,用她的话讲,完败给了“隔代教育”。

  葛女士直言,婆家其他方面都好,唯一缺憾就是喜欢越俎代庖,“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就是空气一般的存在。”葛女士补充,婆婆搞了一辈子教育,并坚持奉行“慈母多败儿”理念,在对待孙子的教育方面,一直主张“以她为主,其他为辅”的“高压”政策,“奥数、英语轮番来,对孩子特别严厉。

  老人有理念、有方法,媳妇本应高兴,但身为孩子的母亲,葛女士却对这样的“隔代教育”心存不满,“婆婆基本上不给孩子试错的权利,孩子在成绩上还行,但性格却内向寡言,见人就紧张,十分自卑。”于是,葛女士多次和丈夫建议,希望丈夫让婆婆尊重自己,把孩子的主导权交给自己,没想到却引发了婆婆的不满。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婆媳弄得不可开交,直至婚姻分崩离析。“过度越位的‘隔代教育’,挫伤了我生活的积极性”,葛女士表示,虽然自己也明白婆婆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凡事皆应有度,“否则适得其反”。

  “望孙心切”“揠苗助长”……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们持续对孩子严厉,会让孩子胆小怯懦,甚至产生报复性心理,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齐靓表示,优秀的教育理念,应该口径一致,方法一致,在这样环境中,孩子才能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信心。

   过分监督:“事事监督”丧失“独立个性

  “因为不会教育,把好事办成坏事……”谈起自己为儿子一家的付出,71岁的李阿姨一肚子苦水。李阿姨的儿子在北京做酒水生意,媳妇生下孙子一年后也去了北京,孙子基本上是老人一手带大。当时,因为心疼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李阿姨对孙子可谓倾尽心血,从蹒跚学步到吃饭喂饭,从接送上学到辅导作业,她事事操心、事事监督,自认为孙子也算听话懂事,没料到的是,去年儿子在北京买房接过去13岁的孙子后,却发现孩子身上“恶习”不少,逃学、吸烟样样不落。

  儿子打电话向李阿姨发牢骚,话里话外指责她带坏孙子,由于她过度监督代办,让孩子丢失自主能力。想着好好的孙子,怎么变成了“问题少年”,李阿姨赶紧走进心理机构咨询,咨询师在了解事情缘由后,告知其“隔代教育”有溺爱型、严厉型和监督型三种,而她事事操心、事事监督正属于其中第三种类型,“错误的教育,剥夺了孩子思考能力,导致孩子充满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性格缺陷。”事已至此,李阿姨深表悔恨,连连感叹,“都是不懂教育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