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文化建设的新跨越——朔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显著
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婀娜;剧场中,文艺演出有声有色;图书馆内外,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乡村农家书屋里,书香飘溢……走在塞外名城——朔州的大街小巷,浓浓的文化馨香扑面而来,展现了朔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就。近年来,朔州市积极对照创建标准,扎实开展创建工作,文化建设活力迸发,各种文化建设的源泉竞相涌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东风,正荡漾在晋北大地。
文化惠民,热潮涌动。通过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朔州各级文化单位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他们实施了更多切合实际、亲民惠民的举措。犹如和煦春风,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汲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享受文化权益、陶冶文化情操的阵阵暖流。
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既是文化活动的载体,也凝聚城市个性和灵魂。近年来,朔州市把完善“基础版”和建设“升级版”同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相继建成了朔州市文化艺术中心、朔州市图书馆、朔州市博物馆、朔州市新闻大楼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成为朔州市文化地标。朔城区文化大楼、朔城区博物馆;平鲁区广播电视大楼、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山阴县广武博物馆;应县文化馆、图书馆;怀仁县图书馆、文化馆;右玉县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所属73个乡镇(街道)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88个行政村基本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戏下乡活动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初步建成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为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朔州市投资1282万元,重点推进“两中心两站”“一平台”“六馆八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图书总分馆建设,项目建成后,力争达到国内领先、省内第一的先进水平。
延伸服务是朔州市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一大亮点。在“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字”服务。2014年4月,朔州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开通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改变了图书馆保存、管理、传播、使用文化信息源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了传统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和不能共享的弊病。朔州市数字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涵盖了图书、期刊、报纸、视频、论文等多个门类的数字资源,读者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图书馆资源、了解图书馆动态信息,方便快捷地对图书馆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查询、浏览。
朔州市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开通,是全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朔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群众活动有阵地,举办活动有设施,开展活动有队伍,创新工作有机制。随着文化活动场所的建立健全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不仅在城市丰富多彩,同时在风景如画的晋北山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以文化惠民为载体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为农村文化服务延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走进朔州农村,你会发现,演小戏、扭秧歌、广场舞……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长年不断。农家书屋里,经常坐满了查询科技种植、养殖知识的村民;村里的篮球场上,一场场比赛热闹异常。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露天广场跳舞已成为朔州农村居民的一种生活时尚。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朔州各地农村还纷纷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无论老少,闲暇时总能在乡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天地。还有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等地,大家都会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一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实惠,一边享受休闲生活的美好。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朔州市文化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活动实现经常化,文化惠民成效更加显著,基本形成了以歌舞团、地方特色剧种剧团等专业文化队伍为核心,业余文化团体、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文化志愿者为辅的专兼结合、覆盖城乡、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网络。目前,全市基层文化队伍达到1000多支。
自朔州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将“办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序引导扶持各类文化组织、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组织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送戏下乡、文化志愿服务等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文化互动交融。近年来,文化部门推出多项文化服务品牌活动,竞相展演、争奇斗艳。连续举办了4届群众合唱比赛,5届“三小”调演,2届戏曲舞台艺术“山花奖”评比,5届市民才艺展、排舞展,送戏下乡、周末大舞台工作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朔州市群众合唱比赛、朔州市三小调演、朔州市舞林大会、戏曲舞台艺术“山花奖”评比等系列文化品牌逐步形成,并在朔州市、山西省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创建活动的推进中,朔州各地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乡土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他们带队伍、搞创作、登舞台,立足朔州地域文化特色,抓住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大力推进艺术精品工程,现代北路梆子戏《侨女李林》喜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大型歌舞《塞外长歌》进京演出获得好评,《清风亭》《门神故里》《奶娘》《煤海暖春》《扎西德勒》《宝莲灯》《廉吏于成龙》《暖春》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深受群众喜爱。电视作品《西口长歌》《大西口》广受好评。拍摄了电影《大学生村官》《尉迟恭》。出版了《朔州通史》《朔州民间文化》等多部研究专著。
在完成文化部创建工作要求的同时,朔州市还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发挥特色”的思路,积极探索具有朔州当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先后出台了《朔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朔州市县区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步研究、同步实施、同步督查。在《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确保实现市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歌舞剧院等“五馆一院”目标;县级在巩固“县县有文化(博)馆、体育馆(场)、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多厅影院建设,形成“三馆一院”。
创建以来,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村落(社区)为重点,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打造地方性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积极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创建经验提供典型示范。
按照“一县一品一乡一特色”的文化建设理念,朔州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和文化乡镇,真正使公共文化建设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出特色。依托共建企业,打造文化特色县区;依托人文资源,打造文化先进县区;依托文化人才,打造文化品牌县区;依托现代科技,打造文化科技县区;依托地域优势,打造文化传播县区。
目前,朔州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正如朔州市市长李海渊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概括的那样,朔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创建工作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增长。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近亿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总分馆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市级图书馆、博物馆、县区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文化场馆相继投入运行。三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市级图书馆应用新技术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读者群,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大力开展下乡流动服务,努力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四是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改善。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周末大舞台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