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核心价值观 提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营造干事创业的新氛围,重塑党员干部的新形象,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扶贫干部能否走出迷惘、走出徘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也是时代对扶贫干部提出的新考验。唱响“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核心价值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是扶贫干部必须遵循的信念坚守。
一、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核心价值观,是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坚守的理论自信。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扶贫干部必须坚守的理论自信和价值取向。有了这个理论自信和价值取向,我们就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坚定信念、主动担当、明理求真、发奋有为。
时下,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和高压反腐的威慑,特别是国家把扶贫款列为“高压线”,监管力度加大、审计深度跟进,造成很多同志心存迷惘、徘徊观望,心有余悸、不敢作为,出现了扶贫项目不想要、小额贷款不敢放;工作态度不积极,解决问题不上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平心而论,这种压力应当理解,这种担心也无可厚非,因为做扶贫工作也很难,很多工作不是扶贫干部决定的,但出了问题必须由扶贫干部去承担,这也是扶贫干部的压力所在。而问题的关键是当和尚就得去撞钟,在其位就得有担当,不能怕监管就不工作,不能怕责任就不作为。要知道“潮平风正舟行快,风清气正好干事,”中央反腐力度加大,正是为干事创业人提供了难得的环境和机遇。只要我们出于公心、不谋私利,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扶贫干部必须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负效应转化为正能量,明确执政理念、强化宗旨意识、坚守理论自信、找准价值取向,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核心价值观。只要有了这种价值观,工作就不会迷惘迟疑、徘徊不前;就不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不会贪图私利,践踏规则;就不会担心怕事,不敢作为。
二、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开发核心价值观,是做好扶贫工作必须遵循的执政理念。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所做的重要讲话,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摆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同时从宏观层面上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地位和战略举措,从微观层面上对贫困村如何发展、贫困村如何帮扶、怎样科学扶贫作了深刻阐述。紧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简称25号文件),对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而且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就贯彻中央25号文件都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紧随其后省委以晋办发[2014]28号文,市委以朔办发[2014]17号文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由此可见,中央、省委和市委对扶贫开发工作是何等的重视。作为前沿指挥的各县(区),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实事求是讲,朔州市还有近300多个贫困村低收入村,有12.5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富悬殊、功能差距、发展失衡等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就是富裕县区也有弱势群体和困难农民,况且相对贫困将永远存在,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统筹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用“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这个核心价值理念来思考问题,来推进改革、来强化管理、来组织协调大扶贫开发格局,让贫困父老乡亲同全体人民一道体面生活、步入小康、走向富裕。
三、树立“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的扶贫开发核心价值观,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具备的责任担当。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其面临的形势既大好、也严峻。说大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而且扶贫开发的舆论推动势头高涨。说严峻是我们面临的扶贫对象属最难啃的“硬骨头”,要把他们同步带入小康社会,其工作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决不能让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要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时代对扶贫干部的要求,也是扶贫干部必须做出的选择。大家知道,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党中央向世界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但要完成这一庄严使命重点在广大农村,难点在贫困山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扶贫干部必须摒弃畏难畏艰、担心怕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思想,树立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的勇气,在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中,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让共同富裕的梦想一步步化为现实。
二是要有亲民爱民的情怀。民之根也、我必敬之,民之事也、我必为之。这是古人戒训,也是我们的遵循。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大山有我们的根,农村有我们的情,特别是有些贫困山区,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贫困、想象不到的酸楚、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沉默。他们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更需社会各界的帮助。作为贫困父老乡亲的直接服务者,我们更有责任、更有义务分担他们难处、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我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不去主动作为,不敢担当使命,那就是失职,那就是忘本,那就是无情。羔羊尚且跪乳、乌鸦且能反哺,我们为什么不能为他们幸福做点奉献?
三是要有创新工作的能力。当前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期,帮扶方式也进入了精准期,如何创新工作、大胆实践、统筹运作、倾力推进,这是对扶贫干部判断力、公关力、组织力、协调力和执行力的又一次新考验。一要善于借助政府的推动力。通过圈定攻坚规划、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有效资源、突出评价考核等措施,推动扶贫开发深入开展。二要善于发挥市场的牵动力。通过政策筑巢引凤、资源合理配置、农户多元增收、业态形式多样等措施,牵引扶贫开发放大效应。三要善于依靠社会的帮扶力。通过自由结对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建立基金帮扶、企业产业帮扶等措施,营造扶贫开发社会氛围。四是善于挖掘对象的源动力。就是通过身边能人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激发扶贫对象解放思想、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坚持“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执政资本。有了这种理论自信,我们就能公道举业、明理做事,无私奉献、为民谋利,就能消除顾虑、轻装上阵、敢于担当、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