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猫腻频现 市场水分该如何挤干?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 题:电影票房猫腻频现 市场水分该如何挤干?——电影市场乱象调查
新华社记者刘硕、史竞男、许晓青
偷漏瞒报票房、传播“枪版”、“山寨”电影衍生品……在我国电影产业红火热闹的背后,市场虚火旺盛、乱象频现。
如何遏制电影市场上的种种乱象?如何促进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监管手段是否能起到实效?
票房偷挪成潜规则 电影上映2天就遭偷拍
近日,一些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影片通过“幽灵场”等特殊方式推高票房,已是“公开的秘密”。
——偷漏瞒报票房。尽管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但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长期存在。一些影院为了逃避应缴的费用,拒绝安装实时票房监控系统,使用违规手段压低票房;还有影院故意让观众拿到“错票”,把A影片的票房移花接木至B影片。“偷票房”、“幽灵场”、利用“塞红包”“高返点”来多排场次,更被业界“吐槽”。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有33家影院因违规放映等问题被曝光,涉及全国14省、29市的17条院线。业内人士估算,由于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2014年我国电影票房至少缩水10%左右。
——非法传播盗版。在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下,非法制售影片盗版光碟获取不当利益等行为得到了治理。但记者调查发现,传播电影盗版视频的行为仍然存在。
电影《港囧》上映仅仅2天后,记者便看到一些人在微信上传播名为“港囧DVD在线观看”的盗版播放链接,且盗录的清晰度很高。虽然该链接目前已经处于“失效”状态,但其他影片的类似链接依然层出不穷。
——“山寨”周边产品。不少观众都有购买电影周边衍生品的爱好,然而很多影片的正版授权衍生品尚未发售,山寨产品就已经抢占市场,其中不乏粗制滥造者。
例如,在《捉妖记》中备受欢迎的“胡巴”成了很多山寨生产商竞相仿造的对象。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发现,“胡巴”相关的产品有数万件,小到挂件大到真人尺寸的胡巴应有尽有。
专家认为,长此以往,正版周边产品生存空间被挤压,产业很难健康发展。
乱象侵扰阻碍行业发展 市场环境亟须净化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表示,产业化改革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偷漏瞒报票房、影片侵权盗版、衍生品的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给电影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伤害。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个别影院和影片出现的不当竞争行为,给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不仅会影响我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也会降低观众的实际观影品质。
专家指出,偷漏瞒报票房等潜规则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与监管不及时、常态监管和技术升级缺位等有关。
同时,一些非法传播者和观众忽视片方利益和自身权益,不注意所购影票的真实性,甚至故意购买不合理低价票,或是传播非法录像或购买山寨衍生品,导致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相对薄弱。
业内人士分析,市场乱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基层监督之困。
“个别偏远地方的小影院无法纳入监管范围,期望今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兼并重组,纳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大型院线,便于行业监督。”广东大地院线一位负责人说。
法律法规剑指作假“新花样” 多手段织密监控网
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影院违规手段不断升级,翻新了花样,提高了技术含量。例如,利用售票系统中的“订票不出票”功能,打印电影票,但票款不计入票房;个别影院甚至在售票系统中安装了专门程序,每天上报票房可以按自己设定的比例上报,违规手法更加隐藏。
毛羽认为,中国电影持续10余年高速发展,到今年同比增长速度达到51%,国产电影增长速度突破了76%。“这是一个世界电影史上都没有过的快速度。之前发展是最主要的任务,而现在不仅要继续发展,更要规范好市场。”
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电影主管部门从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2013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电影院票务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办法》《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规范电影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互联网+”向电影业全面深度渗透,电影局、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又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电子商务售票工作的通知》《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日前,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在影院盗录影片等侵权违法行为的通知》,并要求影院加强硬件配置。
搭建技术平台防范市场乱象也是当前电影管理部门努力的重点领域。今年10月,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立的票房数据平台上线,旨在利用技术手段完善系统售票服务与管理功能,实现国家平台真实有效地接收影院数据,杜绝通过“双系统”等偷漏瞒报票房行为。
30日,酝酿已久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也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于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作出了规定。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副总裁徐远翔等业内人士认为,以法律的形式净化市场,创建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电影产业的利益,对于电影行业发展将起到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