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和孝心演绎人间真情

25.09.2014  12:27

——记晋中榆次路西街道榆液社区居民杨艳玲孝老爱亲的故事

 

                                                                母亲亲吻杨艳玲

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讯(记者 郭晋惠) 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之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年来,她任劳任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患病多年的双亲;她默默付出、细心呵护着外甥的点滴成长;她善良热心、无私帮助着身边有困难的邻里……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孝心演绎着人间真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绽放出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她,就是路西街道榆液社区居民杨艳玲。

多年前,当天际的第一缕曙光投向大地时,路西街道榆液社区的居民总能看到一位妇女陪着两位老人在晨曦中漫步,和煦的晨风轻轻吹拂着老人的头发,妇女与老人亲昵地交谈着,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这就是杨艳玲和她的父母。三个人在阳光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和谐美满、令人羡慕的风景。

父母养育了我,照顾他们是我应该做的。

拉大锯,扯大锯……”,“你拍一,我拍一……”记者见到杨艳玲时,她正和母亲玩着儿时母亲曾经和她玩过的游戏。母亲布满沧桑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杨艳玲的父亲则坐在母女俩的身旁,乐呵呵地看着,脸上写满了幸福。

今年50岁的杨艳玲性格爽朗,为人善良热心,她告诉记者,父母身体一直不好,长期以来,她都是边工作边照顾父母。后来父母身边愈发离不开人,她便在5年前办理了内退手续,回到家全身心照料父母。

2004年6月,82岁的父亲因患重病手术出院后,身体极度虚弱。此时,她的母亲也患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从那以后,为了方便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杨艳玲便搬到父母家,和他们一起居住。“姐姐们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节假日才能回来,我全身心照顾父母也解决了姐姐们的后顾之忧。”无论做任何事情,杨艳玲已经习惯于先为亲人着想了。

为了让患病的父母生活得舒适,杨艳玲阅读了很多关于生活保健的图书,还到网上自学老年人护理、向带婴儿的邻居学习营养搭配……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把父母照顾得舒适愉悦。“父母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拉扯大我们姊妹5个不容易。如今他们生病了,我们应该照顾好他们。”在杨艳玲的心里,照顾好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两个老人身体状况不同,饮食也有很大区别。我每天都要给他们做不同的饭菜。”杨艳玲称,母亲喜爱吃鱼虾,她便经常做清蒸鲈鱼和鲽鱼给母亲吃;父亲的身体不适合吃海鲜,她就做老鸭汤、清蒸丸子、梨水百合粥等,既满足了父母各自的口味,又保证了营养的吸收。对于市面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蔬菜和水果,杨艳玲都会买来给父母尝鲜。自从内退后,杨艳玲放弃了跳舞等休闲活动,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陪在父母身边,把父母伺候得干干净净、开开心心。

由于母亲身体的原因,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有时,母亲大小便都会失禁,常常会弄到裤子里或床上。每次,杨艳玲都会耐心地帮老人洗涮干净,有时一天能换洗十余次衣裤,但她从未嫌脏埋怨过。“母亲也是这样把我养大的,照顾她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每天一日三餐,杨艳玲都是先一勺一勺地喂母亲吃完她才吃。由于母亲吃的慢,喂饭便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饭凉的快,每次我都是和母亲共用一个碗,把热的喂给她吃,凉的我吃,然后再去盛热饭喂母亲吃。

2012年11月初,父亲病危住进了医院。为了照顾父亲,杨艳玲无奈将母亲独自留在了家中。当她返回家时,母亲却独自在家不慎摔倒导致大腿骨折也住进了医院。在两位老人住院的那段时间,杨艳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能躺下睡觉的时间都很少。在外地工作的姐姐们闻讯后赶了回来,才帮助杨艳玲度过了难关。

有一件事情我现在想起来都后悔不已。”杨艳玲口中这件令她一直歉疚的事情,就是这么多年来,她唯一一次冲母亲发了脾气。“那天给母亲翻身换尿布时,她一点也不配合我,我当时心情也不是很好,就冲母亲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午饭做好后,当我喂母亲吃饭时,她闭着嘴,一直摇头就是不吃。后来我才意识到是刚才的话惹得母亲不高兴了。后来我哄了母亲半天也无济于事。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我给母亲拿平时爱吃的点心,也不吃,也不说话,我的心里难受极了。”说起那天的事情,杨艳玲眼睛湿润了。“我特别后悔对母亲说了重话,后来很诚恳地向母亲道了歉。母亲很心疼我,她看到我哭了的时候,母亲也抱住我哭了。

对于照顾父亲,杨艳玲称,父亲有点耳聋,因呼吸问题,不能多用言语来交流,杨艳玲便买来纸和笔与父亲沟通,以此减少气喘给他带来的不适。为了帮助父亲锻炼身体,杨艳玲每天抽空给父亲做按摩,从不懈怠。每当亲戚邻里来看望老人时,老人都会流着激动的泪向他们诉说:“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我命好,有孝顺的好女儿!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侍奉父母,天经地义,他们是给我生命的人,再苦再累也应该。”这就是杨艳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令人动容的。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杨艳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用自己无私的关怀让父母舒心愉快地安享晚年,以自己朴实的行为演绎着人间最纯真的孝道情怀。

杨艳玲喂父亲吃糖

看到外甥健康成长,我付出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杨艳玲在姐妹中排行最小。但是,她对家庭的付出却是最多的。

杨艳玲的一个姐姐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杨艳玲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外甥的责任。

在我的心里,外甥和我自己的女儿一样亲。看到外甥健康成长,我付出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说起外甥,杨艳玲言语中都是疼爱。她告诉记者,外甥上初中后,有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有段时间经常瞒着家人去网吧玩。为了去网吧找外甥,杨艳玲常常得奔跑好多家网吧才能找到。为了让外甥能正确运用网络去学习,杨艳玲和老父亲商量,特意为外甥买了台电脑,引导他健康上网。懂事的外甥很快就明白了杨艳玲的心意,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上进,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大学。大学报到的那天,杨艳玲亲自去送外甥到学校,为此,她女儿还开玩笑地埋怨她:“我上大学的时候你都没送,弟弟去上学你就去送了,妈妈偏心。

外甥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也放心了,这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杨艳玲称,在对外甥的照顾中,也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有时感觉愧对孩子。“记得那年冬天,外甥才上一年级,晚上回家他对我说穿的毛裤太短了,腿有点凉。我当时挽起孩子的裤腿一看,毛裤短了三四寸。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是我忽略了孩子。当晚,我一边哭一边给孩子加长毛裤。”说起这段往事,杨艳玲依然不断地责备着自己。

在杨艳玲的谆谆教导下,外甥很懂事,也懂得感恩。每次假期回家,都要主动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小区清理卫生等。玉树地震时,外甥还拿出自己的生活费为灾区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这是外甥工作后拿年终奖给我买的平板电脑。”说着,杨艳玲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台平板电脑给记者看,内心的欣慰与满足都挂在了脸上。

帮助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很快乐。

杨姐,给我做点饺子吃吧。

杨姐,我买了条新裤子,帮我缝一下裤边吧。

杨姐,我的毛衣领子太旧了,你帮我重新织一下吧。”……

杨艳玲的家里,总会有很多邻里来找她帮忙。对此,她都是有求必应,从未拒绝过。“帮助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很快乐。”杨艳玲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她曾经帮助婆媳调解矛盾,帮助困难户度过经济难关……她和邻里们都处得十分和睦。

杨艳玲居住的小区内有一位老党员,一直重病缠身,老人被病痛折磨得十分痛苦,心情也异常糟糕。得知情况后,杨艳玲便抽出时间去陪老人聊天,为老人送些稀罕的汤饭,给老人讲笑话讲故事,鼓励老人乐观积极地生活。“她对父母孝顺,对家人关爱,对邻里热心,她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采访中,杨艳玲的同事李大姐对她这样评价。

谈到这么多年付出的辛苦,杨艳玲笑称:“我不想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后悔,孝敬父母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话语朴实却令人肃然起敬。

杨艳玲用自己的真情和爱心感动着身边的人,她的孝心和爱心值得每个人学习,这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最好阐释,即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亲敬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