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法制日报记者 朱宁宁
2015年被称为新环保法实施年。回顾这一年,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让“环保长牙”的法律在各地落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各地对这部新法是怎么实施的?如何创新发挥人大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近日在全国人大环资委举行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实施环境保护法”座谈会上,各地总结、学习和交流了贯彻实施新环保法的做法和经验。
北京
整合立法资源创新管理模式
全年行政处罚金额达1.83亿元,同比增长72.6%。依据新环保法从严查处298起环境违法案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3起、按日连续处罚4起、责令限产停产2起、查封289起……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北京市环保执法部门以新环保法为依据,严格执法,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形成执法高压态势,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为坚决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策部署,一年多来,北京市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削减燃煤和污染减排为抓手,推动各项环境工作落实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将首都现阶段环境保护突出问题作为重点议题,持续推进。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立法、执法检查、议案督办、专项工作报告等工作形式已连续开展六年。北京市人大会议2014年通过《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情况报告,为更加严格地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法制保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治理思路,以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两部国家法律为上位法,制定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实现了立法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江西
人大首次听取生态环境报告
一年多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打造“江西样板”大局,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造性开展立法、监督、环保赣江行等工作,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度、有作为、有影响。
2015年1月,江西省人大会议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议》,首次以省人大决议案方式推动重大战略实施。决议从实施重大举措、推进制度创新、强化责任落实、依法加强监督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报告制度。
根据江西省人大决议规定,今年1月,江西省人大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专项报告,并与人大、政府、“两院”工作报告等逐一进行表决,兑现了对人民的庄重承诺。这在江西省人大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省级人大也为首创。目前,这种方式在江西省已普及到各设区的市和县(市、区),效果显著。
南京
对公交都市创建将专题询问
2015年12月,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江苏省南京市凭借单批次投放新能源车辆最多、充换电设施规模最大、推进工作进度最快等优势荣获“全球城市交通领袖奖”,并受到组织该项评比活动的国际组织C40城市集团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在倡导绿色出行、推动公交都市建设中,南京市人大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地方立法、强化工作监督、认真办理议案等多种途径,依法行使人大职权,在公交都市创建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履职情况报告,并开展了满意度测评。测评前,通过南京人大网站收集市民意见和建议。测评后,常委会还将审议意见、满意度测评结果送市政府和市委组织部,同时向全社会公开,保证测评过程的公开透明和测评结果的严肃性,并以此督促常委会任命的干部更好地依法履职、为民行权。
据介绍,对公交都市创建这一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重点工作,今年6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同时,组织开展专题询问,以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扎实开展,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完成。
武汉
“电视问政”方式专项督查问题
2015年9月25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精彩开幕。昔日亚洲单体最大的金口城市生活垃圾山华丽转身,成为向世界讲述生态回归故事的园博园。对此,园博会的评委们用“惊喜”二字给予评价。
山是垃圾,水是臭水。建场17年,填埋垃圾502万立方米,有一条长1290米、宽约15米的城市排污明渠流经此处。原金口垃圾山是临近武汉主城区、规模最大的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值第十届国际园博会申办,经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武汉市大胆提出了“垃圾场上建园博”的申办方案。经过两年半的生态修复,武汉市成功将金口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场变成鸟语花香的园博园,特别是通过生态治理促进了社会治理,带动了“城中村”改造和一批社会矛盾化解,周边道路交通环境得到全面提升,民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固废处理、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惠及民生的实践也为世界贡献了“武汉样板”。
新环保法颁布实施后,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确保法律正确有效实施。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促进政府及有关方面改进执法工作,保障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此外,为深入开展专项督查,按照近年来武汉市委每年关于“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工作部署,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市区联动,特别是通过“电视问政”的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对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坚持原则、敢于说“不”,形成向污染宣战的高压态势。
兰州
污染治理运动式变为常态化
过去的兰州,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一度被外国媒体评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但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第21次《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作为唯一应邀参会的全国非低碳试点城市,兰州市获得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与中国低碳联盟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巨变的背后,是一场举全省之力打下的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战、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立法和监督工作的一个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努力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保驾护航。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中,兰州市充分认识到必须用超常规的硬措施去落实,从加强监督和严管重罚做起,推动大气污染治理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为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兰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在全市开展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联防联控,严肃问责,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工作作风的主战场,形成治污的硬约束。一方面,对工作出色的干部大力表彰,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奖励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另一方面,对工作不力的干部严肃问责。
兰州市还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开展媒体公示,并开展“随手拍、即时查”活动,实行群众有奖举报,动员全民参与治污。对每天空气状况、每周降尘量及重点企业用煤量、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公示,对企业违法行为在重罚的同时进行媒体曝光,并追究企业责任人的责任。已先后对包括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央企、省企在内的48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了媒体公开曝光和处罚,特别是2015年1月8日,兰州市对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多起环境违法行为公开曝光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该企业13个环保治理项目实施。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