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如何转向常态化管理
上月,位于狮山镇兴贤片区的一条河涌备受媒体关注,这条名为兴贤涌的河道由于受到污染,反复出现河水泛白的情况,被冠以“牛奶涌”之名。
针对媒体所反映的情况,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会同南海区及狮山镇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出动,对“牛奶涌”流域开展排查和实地分析。经排查,河涌泛白的元凶是沉积在河床上呈胸体状的铝加工企业产生的灰白色渣泥。
随后环保部门对兴贤片区所有涉金属表面化学处理的企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在被检查的27家企业中,有20家企业正常生产,污染物排放没有异常;两家企业被发现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两家企业被发现偷排痕迹,列为重点加强监督对象;另外还有3家不规范企业,被要求现场整改。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根据相关环境污染犯罪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以及新《环保法》,对企业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当地将开展兴贤涌的河涌整治恢复工作,由污染企业承担费用。
回顾整个“牛奶涌”事件,在媒体报道后相关部门反应迅速,体现了政府对污染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事实上,总结过去,2014年堪称佛山的“环保年”,在这一年里佛山刮起了一轮“环保风暴”,环保部门针对企业污染行为开出了史上最大罚单,一批标杆性龙头企业也首次登上了“环保黑榜”。
在政府的高压态势下,佛山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蓝天白云的天数较往年明显增多,朋友圈经常被各种“佛山蓝”刷屏,这些都是加强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成果。
尽管如此,佛山的环保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环保部门上月排查的27家企业中,仍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存在不规范行为,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某种程度上说明目前的管理机制存在纰漏。如果说过去一年的高压打击给佛山的环境污染沉疴下了一剂猛药,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完善机制,把这种高压转化为常规性的管理。
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借鉴顺德医疗器械行业的做法,建立企业不良行为数据库,对企业信用进行分级管理。上月中顺德区启用了《医疗器械企业日常监管及分类管理工作制度》,将辖区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划分为三个等级,并建立不良行为数据库,一旦企业违反相关规定,除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从重处罚外,还可能按照即将启用的“药品器械企业退出机制”将其逐出市场。
不难想象,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企业的不良行为一旦纳入其中,将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企业犯错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在环保领域,类似的分级管理并不新鲜,早在2012年佛山市环保局就制定了《佛山市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对纳入重点污染源信用管理等级评定的133家企业的环境保护信用情况进行审核并公示,加强对环保警示企业和环保严管企业的监测巡查力度,同时在各类环保审查中均不予通过。
然而,对于拥有近40万家企业的佛山来说,只针对100多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分级管理远远不够,未来环保部门是否能够扩大企业覆盖面,把更多的企业纳入到环保信用分级管理中来?
除了提升覆盖范围外,如何根据环保信用等级强化对企业的“奖优罚劣”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目前针对企业的管理措施仅限于环保部门内部,能够动用的资源有限,对于企业的约束力不足。下一步还要加强部门联动探索联合奖惩机制,把企业的环保信用管理延伸到税务、工商等领域,为环保等级较高的企业在各个领域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政策倾斜,让等级较低的企业“寸步难行”,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初现端倪。上月15日,佛山召开诚信“红黑名单”发布会,包括城建、国土、税务、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各自领域逐步形成了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并通过深化信用信息的资源互通和共享,探索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可以预见,一旦建立起这种联合机制,将为企业行为构织起一张大网,企业在包括环保领域以内的不良行为将记录在案,成为企业身份信息的显著特征,并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产生影响,实现对企业行为的有效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