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践行新发展理念
又是一年春来到,全国两会即将开幕。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全国人大代表共商国是,先后参加了上海、江西、广西、吉林等4个代表团的审议,分别就创新、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扶贫脱贫、东北振兴、民生工作等话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引起广泛共鸣与热烈讨论。
一年过去了,这些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成效有哪些?请看本报记者从这4个地区发回的报道。
上海:创新成核心理念
记者 姜泓冰
连续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将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作为核心话题。“去年两会,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的讲话,至今还印象深刻,因为他讲清楚了经济转型发展的两个内涵和重要逻辑关系。”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表示。
“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转方式调结构,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各种创新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创新的根基在于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关键是营造环境,积聚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张兆安介绍,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上海在去年5月和6月相继出台了“加快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人才工作20条”。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上海也通过自贸区这一平台率先探索实施了更多改革创新举措。
坚定实施改革和创新战略,已让上海的经济发展从过去依赖重化工、房地产和加工型传统产业,转变为服务业占6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新型经济结构,经济增速企稳回升,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建设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经济四个中心之外,又加上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
为了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创新成了2015年上海发展的核心理念,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原有一批上海光源、超算中心、蛋白质中心等科学设施,正在因互联网时代重集约、共享的创新精神而动,从碎片化存在变成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在政府职能转变中,上海也有许多创新做法,审批事务改革、证照分离、三证合一、市场监管体系改革等等,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去年,上海率先建立了社会信用信息采集、评价、使用的地方标准,今年将推动信用管理的地方立法,为依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广西:精准扶贫拔“穷根”
记者 谢振华
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的广西,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4年底,广西还有贫困人口538万。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时隔一年,总书记的话,还回荡在我耳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高度关注和高度重视,也为广西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说。
过去一年,一个共识已在壮乡凝聚:扶贫,是民生之首,是发展之要,是赶超之基;扶贫攻坚,广西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广西全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贫困发起“总攻”。
“扶贫不能‘撒胡椒面’,失去准头。必须瞄准靶心,定向施策,做到一村一策、一屯一计、一户一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见实效。”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支书祝雪兰说。
2015年10月以来,广西抽调干部25万人,采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开展新一轮精准识别。经过对488多万户、2000多万人深入细致的入户调查,剔除了50多万户拥有财产的农户。
“在扶贫攻坚中,既要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扶贫’,也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陆川县乌石镇陆河村支书梁丽娜说。
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广西制定了《关于脱贫攻坚教育帮扶实施方案》,实现建档立卡学生全程帮扶、全程资助、充分就业,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点上,从根本上斩断穷根。预计“十三五”期间,投向54个贫困县教育扶贫资金总量将达到550亿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0%左右。
“总书记参加审议时,特别关切地问起河池核桃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说,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河池是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石漠化土地比重超过1/4。瞅准核桃耐旱、耐瘠,能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地2012年开始因地制宜推进核桃产业,3年新植核桃200万亩。据测算,步入盛产期,全市核桃产值将超30亿元。
瞅着山头长势喜人的核桃树,河池市凤山县乔音乡同乐村村民陆祥明满脸喜悦:“再过几年,棵棵都是‘千元树’哩!”他身后,漫山遍野,一棵棵绿色“核桃银行”,正拔节生长,承载起老乡们的致富梦。
江西: “两个生态”一起抓
记者 吴齐强
自然与政治“两个生态”一起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发展的殷切希望,一定要像爱护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下决心下力气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南昌城市中心的象湖景区,万亩湖水碧波荡漾。远处,芦苇摇曳、野雀飞起,一派盎然野趣。南昌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念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本经,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南昌人民最大的民生“红利”。为呵护好难得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南昌敢于取舍,构建“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框架,全力推进“鄱阳明珠、中国水都”的建设。
赣州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路子,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县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6.23%,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乡村变美了,美的不仅是环境,美的还有干部的新面貌。”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书记明经华感同身受。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长郭安认为,江西生态环境一流,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好,同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传承和发挥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加强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
江西人民一直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在新时期,反腐倡廉不仅不会影响而且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形成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将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记在心间,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市长冷新生说。这几年,赣州围绕从严治党要求,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汇聚了加快发展的强大正能量。通过专题集中研讨、开设大讲堂、召开流动现场会等方式,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神状况不佳、作风漂浮、担当不够、闯劲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能力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吉林:下好“民生”这盘棋
记者 孟海鹰
2015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对全省做好民生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并提出殷切希望: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在现场聆听总书记满怀深情的讲话,我内心十分激动,既感动于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更感到做好民生工作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国人大代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李景浩深感重任在肩,他是向总书记汇报的代表之一。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着力点。”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市委书记赵静波说,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用好民生这个 “指南针”,像抓好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锲而不舍。
一年过去了,吉林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下好民生一盘棋,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李景浩说,作为州长,他在履职过程中,注重把创造更高质量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目标。自2014年起,每年都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州县(市)联动办好百件惠民实事。
赵静波介绍,吉林市每年坚持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仅去年一年,全市就完成了“暖房子”改造178万平方米。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促进教育公平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民生改善。 “为了解决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积极构筑‘广谱式、融入式、分层次’的‘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模式。多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赵静波算了一笔账,去年吉林省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用于民生的支出2500多亿元,占比达到80.3%。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入,保证了一项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去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等实际需要,谋划实施了16个方面47项民生实事,全面织牢民生保障网。52万余人成功就业、率先在全国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40多万居民有了自己的安居房、近百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干净的水。这些成果让吉林人民发自内心“点赞”,它像一双双“幸福之手”,叩开了百姓的家门,让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责任编辑: 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