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连片治理 强力推进 朔州探索林业生态建设新模式
朔州市树立科学兴林理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造林,初步摸索出了一条“规模造林、连片治理”的荒山造林模式,以年均25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造林绿化,不仅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朔州市每年确定的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都在万亩以上,而且连片拓展,整体推进。今年,朔州市实施的朔城区南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东起雁门关、西至阳方口、南接宁武代县、北连雁阳公路,总治理面积40万亩,工程建成后将与西山5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区融为一体,形成纵横市区西南部长达百公里的生态走廊。
全市林业生态建设与全市城乡规划、建设“两带两区二十园”的总体布局相互衔接配套,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并将水系工程与林业工程融为一体,道路电力工程同步实施,做到国家工程、省级工程、市县工程、矿区绿化工程统筹安排、共同推进。同时,实行了大坑、大苗、大水的有效做法,打造了一批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精品生态景区景点,实现了一次栽植、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型、一次成景的目标,进一步保证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
在大规模推进荒山造林的同时,朔州市把通道绿化作为推进身边增绿的重点工程和反映精神风貌的窗口工程来抓。近年来,市县两级集中对3条高速公路、4条国省道和200多条市县乡村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脉”、国省道为“连接”、市县乡村道路为“辐射”,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四通八达的绿色通道网络体系。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切实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针对全市干旱,盐碱地分布较广,造林难成林慢的实际,全市各级树立科学兴林的理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造林技术措施。如在干旱风沙地区选择抗旱能力强、水保效益高、防护效能好的乡土树种作为主栽树种,做到了适地适树,保证了造林成活率;在盐碱地带,高投入进行土地整治,采取开挖排盐沟、灌水压盐等措施,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在城镇近郊区,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栽植树木,努力把造林工程建成近似自然、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林,从而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