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这些人在行动!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3月5日,这个日子与一个名字密切相连——雷锋。今天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对于民众来讲,雷锋精神最朴素的表现就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如今受疫情影响,武汉市民的生活遇到了困难。他们迫切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居家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怎么办?2月2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武汉市启动实施“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全市范围内专项招募志愿者。很多市民积极响应,服务社区居民,践行雷锋精神。
3月4日,记者在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街同庆阁社区的一个小区看到,十几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忙着给小区居民分发采购回来的生活物资。
为减少人员聚集,避免外出购物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阻断疫情扩散,同时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武汉市多个区出台超市管控措施,只开展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物资团购、配送业务,不针对个人提供采购服务。2月19日起,江岸区也开始实行这一措施,由各街道组织社区,以小区为单元成立小区购物服务队,进行小区自助团购。服务队由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下沉社区的干部及志愿者组成,这些志愿者都是来自本社区的居民,看起来简单的生活物资采购,在疫情当前的武汉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首先必须得提前根据一家一户的需求进行采购,然后再进行分发。
188份采购清单,不仅要把数据统计好,还要做好统筹安排,做好消毒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为了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志愿者们要把采购清单发给供货商,等货到了,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分发还得分组进行。遇到有些年纪大或者东西买得多的住户,还要帮忙去送。
有的社区居民没有报名参加志愿者,看到这群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主动要求来帮忙。
一位女士看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忙,主动提出帮忙,却被拒绝了。但这位女士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一直在旁边等着,寻找机会。志愿者们见状,把核对单子的任务交给了她。
这位住户是摄影爱好者,他把自己称之为志愿者的编外人员,有空的时候,他还为志愿者们拍些照片,作为留念。
在现场记者看到,整个分发的过程分工明确、有条不紊,能看出来他们不仅很细心,还很用心。
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街同庆阁社区志愿者蔡飞说:“这边是拿货的,那边是维持秩序的,我们分工合作。虽然说本来就是无偿的,但也不能做完之后让大家来埋怨我们。既然做我们就把它做好,做到让邻居都满意。我们现在这些志愿者在小区里的呼声相当高,送东西的也是好多,无偿给我们捐口罩,像我们戴的口罩都是业主捐的。”
虽然这些志愿者是无偿工作,每天的工作琐碎,而且并不是那么轻松,每天在外露面,还多了一分被感染的风险,但在这个非常时刻他们并没有退缩。
在武汉,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居民不仅需要生活物资采购,也有一些特别的需求。硚口区的民意社区是一个人口近万的老社区,辖区面积小,但都是高楼,人口密度非常大,其中有很多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还有不少流动人口。在疫情防控措施开始以后,他们的生活保障就成了问题。
“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招募令发布以后,马上就有30多名志愿者加入,这些志愿者帮忙送菜送药,解决社区居民一些实际的困难,大大缓解了社区干部的压力。加入到社区服务团队以后,他们还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服务空巢老人、重症病人和生活困难的群众。
志愿者邱熊今年27岁,湖北黄冈人。他了解到社区有户人家楼上发生渗漏,春节期间楼上住户也没人在家,他便主动上门帮忙查看。当时满屋子都是水,邱熊开始维修。
邱熊是这个社区的租户,去年腊月二十九那天准备回老家过年,结果因为离汉通道关闭留了下来。从微信群里了解到武汉要紧急修建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他拉着宿舍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了火神山。他们替换的衣服都没有拿,骑了四个小时的自行车才到。
邱熊和几个小伙伴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工作了两个星期,不分昼夜,最忙的时候几天几夜都不休息。
从雷神山的工地上回到社区,在家休息了两天之后,看到社区在招募志愿者,他又主动找社区报了名。
帮两位老人修好漏水的管道,邱熊还要跟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给社区一些有困难的家庭送些药品和其他生活物资。领队的老张也是这次社区招募的志愿者,他还是这次“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发布后社区里第一个报名的人。
有一家人带着孩子从外地来武汉看病,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滞留在武汉,在外面的小旅馆住了几天以后没有钱了,只好借住在朋友家。
每天为小区居民买菜买药,再逐户送上门,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但这些志愿者们所做的一切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也温暖了人心。
“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从2月23日开始专项招募志愿者以来,一周时间就有7万多人报名,这些具体的数字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非常状态下志愿者的能量是怎样在平凡的世界里汇聚成温暖的春光的。这些志愿者做的也许只是些平常甚至琐碎的小事,但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却是生活的大事,而对于武汉来说也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实事。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新冠无情,武汉有爱;大爱无疆,小爱暖心。
原文链接: http://news.cctv.com/2020/03/05/ARTIzcgV2cIPD4SlQwmtLDYN2003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