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价格热炒下 我们为什么热衷追捧茅台?
联商网专栏:随着茅台的股票市值不断飙高,各种泡沫言论甚嚣尘上,先不谈茅台股价有没有泡沫,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茅台这个商品是否存在泡沫。
改革开放至今,有两个商品曾经出现过极大的泡沫,一个是兰花,还有一个是普洱茶。 兰花甚至曾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过好几次价格大波动,比如在2001年到2007年之间的兰花价格飙涨,一株水晶艺兰花曾在2005年卖到200万,2007年到2008年这一波兰花价格破灭,水晶艺兰花也就只能卖到2000块一株了。熟普的价格波动更为夸张,热炒高峰期,甚至还有卖鲁迅曾经保存过的一块熟普,时间是悠久的,能不能喝是次要的,商品加上了文化属性,商品炒作的艺术夸张感倒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常而言,被虚增价格热炒的商品有如下几个特性:
1、 随着时间的增长,商品有价值的增长性。 这个价值并非是商品正常流通渠道里的厂家标价,而是因为年限的增长,导致商品内在品质变化而导致的价值的增长,比如熟普就有这个特性,熟普是生普放置多年后,经历了春夏秋冬的湿度热度轮流洗涤,导致茶叶发酵后口味的变化,一般放置五年的熟普是最佳的口感年份,十年以上的熟普适否可以饮用已经是众人见仁见智的境界了。
法国的葡萄酒,更是玩此概念的高手,否则怎么老有82年拉菲的说法。如今的东阿阿胶,也有着类似概念的炒作,当然,阿胶是否会跟着年限增长而变的越有劲道,这个还不得而知。
做此概念的还有一个分支是古茶树,古茶树所产的茶叶,其茶叶的口感因有别于年轻茶树而产生了价飙,商品的存储虽然变的不是那么重要,但古树茶叶的口感醇厚,以及古树本身的稀少,也造成了这部分商品的不断价飙,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夷山的千年古茶树,难得一求的茶叶,甚至可谓无价。
商品随着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价值的,古董和艺术品无非是最大的一个分类,这部分和民生商品无关,因此不多展开。
2、商品流通的稀缺性。 这是价高商品的最基本特点:稀缺。众所周知的De Beers控制钻石采矿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控制钻石作为最终商品在流通渠道的稀缺性。而中国的玉以及缅甸的翡翠,无法成为钻石一样全世界可以被认可和流通的高附加值商品,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采源头的无序控制。
商品开采或者制造过程中的稀缺性在最终商品上的价高表现,还和流通过程中优质品牌商从产到加工再到渠道销售的各个环节的强势控制,年复一年价格的有序推动,这些也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稀缺性,甚至被苹果用于新手机的发布销售上,一种用强势营销吸足了关注度的优质品牌的商品,在流通市场上,只能少量的被售卖,价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6000多的iPhone手机,最疯狂时曾经新品在黄牛的倒手中被飙到两三万。小米也曾操作过售卖稀缺性,也曾造成过流通市场的一些小波澜,但商品质量实在堪忧,并且小米一直走的低端品牌形象,这也让其商品的价高炒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华为Mate7曾经在售卖中,一度因为产能没有上去,而市场对其商品质量品质的认可,导致黑市价格有过飙增,最终零售价三千九,实际流通到市场价格超过五千。
去年冬季,曾经有过中国驴子市场养殖能力跟不上阿胶售卖速度的新闻,这也可以被看作阿胶做为最终商品售卖环节,可以被炒高价格的借口之一。
3、礼品的价值附属。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甚至有成为中国非常沉重的文化包袱,这也被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 兰花作为中国官场最被热捧的送礼佳品,其价格泡沫破裂不仅仅和中国经济的走势相挂钩,甚至和中国的反贪反腐也有着极其紧密的互动。甚至可以说,兰花是最先被作为隐形的高价送礼商品,被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官场。80年代君子兰,90年代墨兰,2007年和2014年各种稀缺型兰花,兰花做为中国文化象征,稀缺价高的兰花做为送礼的佳品,被不断的推高价格。相比后来送礼佳品的名牌包包手表珠宝或者珍稀名酒,兰花所体现的价格虚增,则是更有意义来分析其背后推动力的文化因素。
而这仅仅只是表象,其背后更多是礼品的赠送者和礼品的接受者对于”高价礼品“的”价值“相互认可。
送礼品不应该体现在对于官员的贿赂,更多回归意义是在于普通老百姓之间高价礼品的互赠。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对于”礼品“要求的提升,这点上,中国可以称之为”奢侈品“的本土流通商品实在过于稀少。即使是茅台被列入了”高价礼品“的”奢侈品“行列,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更多的这块市场则是被国外的各种奢侈品充斥了。 一种”高价礼品“的”奢侈品“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是茅台酒,也是在近十年开始了其作为价高商品的市场和消费者的肯定,这和品牌商对于商品品质持续已久的严格控制,渠道销售环节的强势控制都是息息相关的。
再来谈茅台商品适否存在泡沫,流通领域茅台的正常供给,黑市领域飙涨后的茅台价格需要被关注。而茅台泡沫价格的破灭,又跟茅台作为“高价礼品”的稀缺性被打破、其品牌商品力的弱化、中国对于高端商品的管束息息相关。除此之外,还真的很难预料说茅台的价跌。目前中国在高价商品流通领域,能和茅台相媲美的本土品牌商品实在过于稀少了。
(来源:联商网百人荟成员陆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