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变革激活创新潜能——三论推进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22.07.2015  12:06

  在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制约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改革滞后,并就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了深入论述。

  彻底改革,全面创新,谋求我省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这种对现存制度弊端的深刻自省以及对未来改革的全面安排,无疑将对我省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产业定式造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体制机制定式。长期以来,我们不仅从思想深处缺乏科技创新的激情,而且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了资源依赖模式下的制度体系,一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更缺乏培育技术创新的机制,比起前者,后者带给我们的影响更为深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体制机制的刚性维护,未形成让科技幼苗茁壮成长的土壤环境,今天挂在嘴上,明天就可能抛之脑后,随着形势变化,科技创新只能像沙滩上的足迹,在煤炭市场周期性的潮起潮落中,常常被短期利益冲刷掩盖。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和煤基科技攻关指南,科技创新城建设顺利起步,煤基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诸多现存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形势严峻,造成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省23所高校中,共有博士生导师719人,院士2人,没有一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而一所中南大学就有博士生导师750人,院士17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问题还不只这些,在办学定位上,山西高校更乐于扩招成本低的大文大理专业,对我省迫切需要的工科人才培养不足,这块短板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已经暴露出来。

  科技投入方面,财政投入本就不足,科技管理体制落后,再加之科技计划不聚焦,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在十几个部门管理,项目小、散、乱、重复问题突出,科研经费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另外,科技金融发展缓慢,市场融资体系严重滞后。

  科技成果不仅总量少、质量差,而且大多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由于转化渠道不畅,成果在省内转化率低,屡屡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科技成果“下江南”“走西口”的情况。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目前还是一锅夹生饭。1999年,我省确定16家科研院所进行改制,至今已经过去16年,还有60%的院所没有改制,甚至没有完成工商注册登记。部分单位也只是换了一块牌子,并未实现改革初衷。

  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部分企业缺乏科技投入,鲜有原始性创新,靠扩大生产规模求生存。同时,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认定与奖励机制尚不够完善。

  总体而言,小、散、乱是我省目前科技发展的现实写照,而在这一表象背后,实则是体制机制的封闭与落后。

  问题所在,就是制度创新的发力点所在,我省科技创新必须首先实现在体制机制领域的破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制度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人才决定成败,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要全面深化高校及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及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在资源共享方面,统筹全省科技资源,解决资源分配部门化、部门分配利益化的问题。

  科技成果首先要在省内转化,必须改变只开花、不结果的现状。要实现产学研密切结合,使科研成果更接地气,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合法致富。

  资金要素在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撒胡椒面”曾是我们在科技投入上的前车之鉴。对此,必须建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要素链的制度,把科技项目聚焦到全省重大战略任务上来,把科技攻关重点转移到煤基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非煤产业快速化发展上来,把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转移到解决全省关键核心技术和公共科技活动上来,彻底解决项目碎片化、分散投入、重复支持的问题。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前提条件,倒逼企业向创新转型。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舞龙头。

  制度比技术更重要,绝不能简单寄望于技术创新能够一骑绝尘,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取决于改革的力度与深度。

  我们坚信,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省科技创新必将迎来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崭新局面。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