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市:挺起发展变革的“脊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这五年,是全市人民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五年;这五年,是潞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实现逆势增长的五年;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这五年,是我市加速冲刺长治第一方阵、奋力再铸潞城新辉煌的五年。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长治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三三战略”,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全市呈现出党建全面加强、经济逆势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可喜局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市、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等荣誉。在长治市2014年“双线双百”考核中,我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五五战略”考核均评定为“优秀”。面对新形势,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创新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将来,潞城也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勇气继续披荆斩浪、奋勇前行,才能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这是一次次凝聚人心的历程。 面对经济形势下行的巨大压力,我市以焦为主的传统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引智为第一抓手,率先开启了转型之路。四套班子领导和各级各部门想方设法招大引强、内引外联、借力发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使全市经济结构不断调新调优,产业集聚效益日渐凸显,转型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每一次的外出招商,每一个项目落地,每一座“巨人”崛起,无不倾注着全市广大干群的心血,也让23万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经过五年的打拼,我市通过一系列重大改革,重整旗鼓,轻装上阵,把以前依靠的煤焦、钢铁传统重工业变革为发展新兴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实现了浴火重生、逆势上扬。 这是一组组令人兴奋的数据。 在2014年的排名中,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项指标的增速位列长治市各县市区榜首,多项指标增速也位居全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第一。 从2010年到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1.3亿元增至98.5亿元,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52.3亿元增至68亿元,年均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4亿元增至13亿元,年均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由45.6亿元增至128.8亿元,年均增长29.6%;地方财政收入由4.2亿元增至5.8亿元,年均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277元增至22503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141元增至10753元,年均增长15%。2015年,经济再次逆势增长,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突破6亿大关,达6.1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市扎实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是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的回报,是有效遏制经济下行,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的必然。 这是一场关系全局发展的深刻变革。 历史的巧合,往往意味深长。潞城的“三大集聚区”,长治的“五五战略”,山西的“全国综改试验区”,无一不把煤化工产业延伸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是我市的经济支柱,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全国一流现代煤化工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集聚区”就是潞城发展的利器。我市紧紧抓住转型综改和扩权强县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围绕长治市委实施“五五”战略的总体部署,经过一次次调研论证,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使得一个个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强。 五年来,我市坚持“巩固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方针,规划建设了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集聚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3.7:74.5:21.8调整为2015年的6.8:64.5:28.7。逐步走出“因焦而兴、为焦而困”的困境,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二产中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1年的20.3%提高到2014年的37.5%,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40%提高到70%。 这是一幕幕经济重新崛起的场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三大产业集聚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倾斜,随着城市扩容、民生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一系列重要举措,不仅为经济持续增长积蓄了后劲,更是让潞城经济社会发展坚实稳定,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十二五”中的潞城,为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答卷”: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 浴火重生后的潞城,挺起了昂首发展的“脊梁”。 筑巢引得凤凰来 巧借东风行大船 一焦独大!是十几年间潞城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也是潞城经济快速崛起的标志。而这个曾经带给潞城无数荣耀的行业,在辉煌了十几年后,成为了新形势下潞城发展的“绊脚石”。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纵观潞城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以焦炭为主,这种黑色经济,虽然给潞城带来了长治第一的骄傲,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速,也给潞城带来后续产业不足,企业家思想陷入焦炭产业后持续僵化的恶果。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潞城的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许多企业家还在幻想焦炭行业重新崛起,而不思转型之路,让潞城发展走入了“死胡同”。 如何摆脱?成为潞城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摆在23万群众面前的难题。 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产业布局上做出了新的部署,以“投资者是恩人,引资者是亲人,破坏发展环境者是罪人”和“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引资金上项目,并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三三”战略,统筹推进“六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 如何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把新兴产业做好?如何在经济困顿的形势下把项目发展起来?面对种种困难,我市没有退缩,而是把激活存量和扩大增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激活工业存量,就能集约用地,就能提升产能发挥率,就能使闲置不良资产最大限度缩减。扩大增量,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朝阳产业落户潞城,才能有更多的人才为潞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各企业,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帮助解决复产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其尽快恢复生产。在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由包企业和项目的各级领导深入企业帮助解决生产、管理、营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企业一起找客户、抢市场、抓营销,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 要摆脱“一焦独大”的困境,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企业重振雄风,使更多的先进技术入驻潞城,为潞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招商引资向外借力就成了一种必要的方式。在这方面,市四套班子领导则起到了表率作用:五年中,党政主要领导带领招商引资小分队,分赴全国各地招商引资,引来了大项目、好项目,马上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5年来,我市共开工投资3000万以上的项目153个,其中工业项目81个,目前共有59个项目建成。 挥汗如雨创事业 快马加鞭战犹酣 大项目有了!大平台建起来了!大产业集群初显了!经过5年的项目储备、开工、投产、达效,我市铆足干劲做好了这篇“大”文章! 以“三大集聚区”为统领的潞城经济体,在潞城经济逆势上扬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现在,煤化工产业得到延伸,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高科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潞城,彻底摆脱了“一焦独大”的尴尬局面,以全新的产业结构迎来了经济发展逆势上扬、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发展大步向前的大好局面。 现代煤化工集聚区的加紧建设,成为我市拓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经济重新崛起的中流砥柱;城西、城南两个新区各个项目的陆续竣工,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增添了新的活力;4座世界上炉型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大型捣固焦炉,我国第一套100%以焦炉煤气和焦化粗苯为原料的己内酰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钴基合成油、精蜡项目,13万吨苯胺、25万吨硝酸铵钙、27万吨硝酸等总投资120多亿元的项目的投产运行,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盛……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达效,我市的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经过五年的建设,已经在潞城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以潞宝集团为例,这个我市最大的焦化企业,在焦炭市场一路下滑之时也陷入困境。但潞宝人不等不靠,而是主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从焦化延伸出新产业,以“转型决定出路,跨越造就未来”为指导思想,立足传统的煤化工,打造出三条产业链条,成为发展的基石。同时,还在现代农业产业、材料加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矿物探采产业、红色旅游产业等领域多元发展,为其他企业的转型打造了成功的模板。在2015年山西省企业排名中,潞宝名列第13位,在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 随着大型捣固焦炉、新兴有机合成材料和合成氨装置的投产,潞宝建立了他赖以生存的条件。2015年,潞宝园区的己内酰胺项目合成氨、粗苯精制、环己酮、造气车间4套装置已建成投产。两套干熄焦和国内最大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2个项目建成投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潞宝集团的带动下,潞城各地的企业家们纷纷开始学习经验,依托于传统的资源、产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 潞安园区在盘活35亿资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钴基合成油、精细化工、煤制烯烃、焦油深加工等产业链,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与山东投资商共同建设了6万吨精蜡和3万吨氯化石蜡项目。其中,精蜡项目已安装调试完毕,氯化石蜡项目预计2016年5月投产。而天脊园区则利用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合成气综合利用、硝酸下游产品、工程塑料等产业链,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硝基化工循环经济园”这一目标,将天脊集团打造成为我国最大的硝酸生产基地以及世界第二、全国最大的硝酸氨钙生产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我市编制了翟店新区、城南新区和城西新区规划,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会展、高端地产、餐饮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开工建设了总投资70多亿元的1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其中华悦东风4S店、鑫宏诚4S店、卢医山庄、金源新天地、万象缤纷城室内影院、卡丁车、驾驶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神农鲜奶吧、潞城甩饼长治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营,888家电家具城、颐龙湾、水岸春城、昌运嘉苑、浅水湾、东南山世纪家园等项目主体完工,部分楼盘已入住。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5.7亿元增至2014年的25.2亿元,年均增长9.9%。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市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潞宝园区引进意大利胺肟化、瑞士苏尔寿双氧水浓缩等国外先进化工技术,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百分之百以焦化苯为原料的己内酰胺项目;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精细化工新产品。潞安园区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蜡和氯蜡项目。铱格斯曼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技术,建设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隐形帐篷等高科技项目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天正电气与法国施耐德集团和瑞士ABB集团合作研发的高低压成套设备等科技创新产品投入生产。远翔科技研发中心与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剂等新型环保高科技产品。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成自己的技术中心,其中天脊集团建设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卓越水泥建设了省级技术中心,特别是潞宝投资建设的潞宝研发中心,建设了两个产品研发平台,并长期与国内7名知名专家开展合作。此外,我市还总投资5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华润水泥、兴宝高速线材、航空航天新材料、永腾建材、泰山新型装饰石膏板、远翔塑料袋、天正电器、盈德气体、龙腾保温板、钢架结构制造、嘉禾聚醋业等20个“小巨人”项目,为全市后续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截至目前,我市有49项技术国内领先,其中4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6项达国内领先水平,15项达国内先进水平。申请专利667件,专利授权量213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件。 风拂青苗千倾绿 嫩芽破土满城香 熬脑大葱,是潞城农业产品名声在外的一张名片。但由于种植条件所限,只适合于很少地方种植,所以大多地方还是以玉米为主。面对我市的农业产业普遍存在机械化水平低、种植品种单一等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怎样才能让我市农产品彰显特色、突出重围,实现富民增收呢?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过多方论证,将目标放在了“核桃”上。经过几年的尝试,我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布局,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核桃产业已成为“一县一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全市核桃林总面积达到9.7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的目标,被确定为全国特色经济林核桃基地县和全省核桃基地县、重点县。 我市还以三大优势产业带为中心,通过集中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和标准化生态养殖园,高质量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构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支撑、产加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在,大葱、旱地西红柿等特色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家,其中3家入选省“513”工程企业,9家被认定为长治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由2010年的4.7亿元增至2014年的7.8亿元,年均增长10.7%。 同时,我市还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生态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富民增收另辟蹊径。位于微子镇的蔚佳领农业生态园,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在煤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华能煤业老总魏引良投资2亿元进军农业项目,并利用土地流转建综合性蔬菜园、荒山造林种植经济作物,打造出长治地区最大的农业生态园。和蔚佳领的发展模式不同,位于黄牛蹄乡辛安村的富潞湾家庭农场,是长治首个新型农业家庭农场,自2013年建设以来,现在已经初具规模。走近富潞湾放眼望去,上百亩果林秀绿含烟,几十座大棚耸立盎然,枝头硕果五彩缤纷,中药材种植繁芜璀璨。家庭农场负责人赵爱红说,“往年来这里采摘的人很多,我们已计划利用各种水果成熟期不同吸引不同时期顾客前来,现在整个链条已经基本成型。” 蔚佳领、富潞湾的成功只是我市发展新型农业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带动下,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持续健康发展、造福百姓的农业发展新路子。截止目前,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达42家,专业合作社达424家,入社农户7000余户,占总户数的15%,超过全省7.8%的平均水平。如今,熬脑大葱、神农奶吧、姜黄小米、旱地西红柿、美味美食品,一张张农产品名片不断翻新,一个现代化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卢医山下景色新 漳河水畔月更圆 长治发展的“后花园”,半小时通达的生活圈。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潞城,已经离长治不再遥远,而成为毗邻而居的“一公里”。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长治次中心城市”为定位,以“一城四镇二十一个村”为主线,主动融入长治“1+6”上党城镇群,强化规划引领,配套政策措施,坚持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和承载能力,全方位推进城镇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仅完成城际线建设,东华路、西华路、南华街贯通等道路建设,还以增强群众生活便捷性为出发点,实现了天然气置换、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扩容、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农网线路升级改造、城南排洪渠改造等30多项城建工程,城市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照明、排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力推进3大片区旧城改造和4个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了城西新区、城南新区。目前全市开工面积190万平方米,已经建成100万平方米,部分楼盘建成入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化率每年新增2个以上百分点。 给人印象最直观最深刻的是城西新区。5年中,幢幢高楼平地起,使更多的人汇聚在这里;5年中,城市扩容快加速,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潞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地产遇到“寒流”之际,我市各大楼盘入住率呈现一派“暖春”。熬脑村、神泉村是我市农业产业出名的两个村,村民们依靠好的政策和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现在,两个村已经有一半的村民在城里安家落户,住上了楼房。“冬天村里没暖气,自家锅炉不仅浪费,还不暖和。我们到了天暖和了的农忙时节回家种地,秋收以后还是来这里过冬,老人孩子都不受罪。”熬脑村一位购房的村民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建筑面积达到162万多平方米,建筑套数达到14815套。新建的水岸春城、公园尊邸二期、浅水湾、颐龙湾、金色家园、金城花园、泽福湾、瑞福苑、潞州国际等九大已办理预售许可证的新建小区,呈现出建销两旺的局面。 有一个宜居舒适的居住环境,有一个空气清新的家园,是现在许多人向往的事情。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居住条件,我市大力实施了城乡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绿地率达到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加大了浊漳河流域、辛安泉域水源地保护力度,完成店上镇垂直流人工湿地、文王山地垒河段治理工程、辛安泉出露区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6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氮氧化物和氨氮六项指标減排任务按要求完成,PM2.5、PM10分别下降33%和13%,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文明城里新风润 风光无边花飞艳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市经济发展在逆势中企稳回升,城市在建设中愈发美丽,人民在和谐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 2011年,我市提出了“建设特色文化强市的”目标,并将巩固省级文明和谐城市创建成果提升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在这一年,将潞城厚积薄发的人文精神,提炼概括出“崇仁、包容、求实、敢为”的潞城精神和“爱国爱家、守信守法、尚勤尚俭、积善积德、重仁重义、有礼有容、敢为敢当、求实求新”的市民公约。自此,创建文明城市的号角响彻城乡大地,打造特色文化的干劲激荡社区山村。五年间,文明创建,战鼓擂响,硕果累累;文化创新,舞台缤纷,百花齐放;文化投入,夯实基础,跨越发展;文化培育,产业集聚,蓬勃向上。 从中国好人榜、长治好人到潞城善行义举好人榜,无数身边的好人在时刻地感召着大家。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不仅让人看到了更多闪光的亮点,更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知识。潞城四届蝉联山西省文明城市,201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殊荣。连续组织开展了三届潞城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并表彰道德模范51名。涌现出2个国家级、14个省级、42个长治市级文明单位(乡镇、村)以及75名长治道德模范和长治好人,韩长安、张林英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郝日芳等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国家荣誉人数名列全省前茅。当代乡贤、善义好人、婴城义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市蔚然成风;干部理论讲座、潞水大讲堂、全民阅读…… 这座美丽的宜学城市散发着浓浓书香。 “桃花妈——杏花妈——”,2015年11月24日晚,这悠扬的声音在央视再次响起。这是舞蹈《海英和她的妈妈们》第7次在央视播出。《海英和她的妈妈们》是我市建设特色文化强市中精心打造的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一部精品艺术。自2012年创编以来,该舞蹈6次进京演出,3次在央视录制,在全国巡回表演,荣幸地在中国艺术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汇报展示,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等多项奖项,可谓风光无边,为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绘下了重墨浓彩的一笔。余音未尽,新声又起。同样以取材于我市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创编的舞蹈《你是我的眼》2015年摘得晋鲁赣宁琼五省(区)舞蹈精英大赛金奖,这也是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参赛作品。五年来,我市文化艺苑繁华似锦,一批“潞城制造”荣耀出炉,文化艺术既有“高峰”也有“高原”。舞蹈《家乡美》、《军中姐妹》在韩国摘奖;上党鼓书《朱老总种南瓜》获得曲艺大奖,《康克清在北村》拍摄成戏曲实景剧,广播剧《神头岭上唱大戏》参加“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上党落子现代戏《学子村官》、《拜师》,用传统的艺术手段讲述当下最新的故事,不仅让喜欢戏曲的朋友大呼过瘾,更让许多年轻人接触到这一传统文化瑰宝。 首个PPP合作项目——世纪影院的投入运营,使潞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与北上广等大城市同步观看大片、好片。国家一级标准文化馆建成使用,免费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享受文化盛宴。全市202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文体活动场所全覆盖,数字电视进农户全覆盖,农村群众同享发展成果。组织“美丽乡村、欢乐农家”乡村文化艺术节、上党赛社文化艺术节、微子文化艺术节,自发成立“潞水之声”合唱团、书画摄影家协会、票友协会、收藏家协会……我市的公益性文化沁润百姓心田,满足了人民群众求知、求新、求乐的愿望。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这是作家席慕容在《乡愁》里描述的故乡,大多数在外的游子对这首诗极其喜爱,而就在故乡生活着的我们,更不能忘记故乡的情感,更不能让乡村的记忆在年轮的增长随风散去。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使人们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特色文化自信与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7项;建成100多个集村情教育、村史展示、非遗传承为一体的乡土特色文化室。东邑龙王庙、李庄文庙武庙修缮一新,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连片开发,潞宝集团毛主席纪念馆扩建。这些都将成为新的旅游教育景点。 潞城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却也显现出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穷则变,变则通”。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必须变革。市委、市政府将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之中。上党铜艺园、上党布艺园开工建设。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大众剧团、小月亮剧团等民营艺术团体组建,万象缤纷城影院开业。唐宫悦酒、潞城布艺、潞城甩饼列入非遗项目,增加文化附加值,亮相文博会、农博会、美食节。原有的网络、娱乐、印刷、艺术培训升级改造,运营收入稳步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驶入调整发展的快车道。 民生项目惠民生 康庄大道勇向前 在我市惠民苑小区,居民刘琳脸上充满笑意,“我终于拿到了钥匙,有了自己的住房。如果不是有经济适用房这个政策,我想有自己住房真的很难,这下真的去除了我最大的心病。”随着我市686套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使用,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在背靠卢医山,面对环城水系的保障房里,几百个家庭有了他们的固定居所,成了真真正正的“城里人”。 群众出行是否方便,偏远山村来市里一趟容易不?也是市委、市政府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随着我市村村有站点、村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全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乘坐通村客车,最远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市内,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经济圈”。而通往长治市区的13路、313路、309路、902路公交车的开通,使我市开往长治的公交线位居长治各县前列。2015年12月26日,随着环城免费公交车的开通,我市群众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而长途汽车站的建立,让群众通往全国的交通运营再次跨上一个新高度,从长途、短途、客运中转换乘到城乡客运一体化,提升了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也为城市面貌增添了“新景”。 这只是我市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文明的社会中,创造并充分享受到高度文明和社会富裕成果,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市把扎实推进文化、卫生、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作为民生工作之本,连续5年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十件实事。这五年中,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标准全面提高,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参合率达到99.4%。建成市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中医院综合楼,疾控中心业务楼主体完工。作为关系农村群众的头等大事,我市还持续提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率先在全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61%。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的医疗卫生需求。我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拓宽救助领域,实现了对全市农民的全覆盖,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这五年中,每年投资数百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100场,送电影2800场,送图书10000册。2015年采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平均每年送戏下乡70个村350场,实现3年内全市202个行政村群众免费看一台大戏的目标。2015年,为54个村免费送戏270场,城乡群众就近看到好戏、看到大戏。这五年中,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2所,完成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68所,建成三中教学楼和婴城幼儿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5年高考录取率为80.5%,高出2010年15.4个百分点。这五年中,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建成保障性住房686套并公平公正分配到户,3591套正在建设之中。解决饮水安全问题34个村2.5万人,完成农村厕所改造2000余个。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社会救助等提高补助标准,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正常生活。 一条变革的脉络勾勒出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碑,开启着未来五年的雄伟蓝图。潞城,这颗镶嵌在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以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开启“十三五”的新起点上,沐浴着两个“百年”伟大中国梦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冲刺长治第一方阵,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