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河国际会展中心 奏响冬日建设“进行曲”
马晋鲁(左一)指导工人用“人”字挂吊装钢梁。
深冬的太原,着实寒冷。正在加速建设的潇河新城,热气腾腾。塔吊旋转,空中钢梁被吊运至工作台;火花闪闪,焊枪点对点操作不乱……眼前的一切汇聚成一曲激昂的冬日建设交响乐。
1月16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的潇河国际会展中心施工现场,这里正在抢抓工期,建设者用智慧和双手,书写着新时代的“城市未来”。
早班会开起来
早上7时20分,与往常一样,作业人员入场前,马晋鲁都要召集大家开个早班会,布置当天的施工任务。“今天要加快会展中心A区屋盖的验收,D区钢结构檩条的安装也要加紧,E区需要补充檩条,B区和C区整理验收资料。另外,所有施工人员要注意安全,争取早日竣工。”
马晋鲁,31岁,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中区组团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每天的工作两点一线,雷打不动,或在临时搭建的项目部测算数据,或在工地巡查解决技术问题。
“会展中心5个区的钢结构屋盖架设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加紧铺设辅助钢梁。”早班会一结束,马晋鲁走进项目部,打开电脑,翻开图纸,开始核定施工数据。在工地从事工程技术管理,他是大家眼里的“图纸翻译员”。
“钢结构建设图纸比较抽象,包含大量的结构、数据、标准细节。”马晋鲁告诉记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抽象的图纸一点点拆解开来,简明扼要告诉工人们,每个部位如何施工,要达到什么标准,哪里需要特别注意。除了工程技术管理外,马晋鲁还负责工程质量和安全。平日里,他每天一多半时间泡在施工现场,一旦发现问题,马上与现场施工人员沟通,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现场施工的内容很多,从材料到结构到检验排查,啥都得管。”马晋鲁笑着说,“在19时30分离场前,只要施工不停,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吃住都在工地,三四天才能回一趟家。”
大钢梁吊起来
一个半小时后,马晋鲁和同事头戴安全帽,开始工地巡查。潇河国际会展中心是我省的重点工程,也是潇河新城的地标建筑。会展中心由北区、中区、南区三个组团组成,室内外净展览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结构极为复杂,项目安装纵横向跨度长,结构杆件多,钢梁自重大,实际施工中需要协调很多细节。马晋鲁和他的同事来回忙碌,查看屋架焊接是否到位,查看提升机是否满负荷运转,查看作业人员操作是否规范……
会展中心顶部通道都安装有承重弧梁,跨度是27米,间距9米。“两根弧梁间,需要用3根次钢梁纵向焊接。”马晋鲁现场解说。鉴于施工特点,这一处的施工分为三次吊装,每次吊装1根钢梁,每根9米长、1吨重,在通道顶部焊接。“人”字挂吊装,运用斜向液压,左高右低同步提升。“左高右低是为了使钢梁在提升过程中,减少与其他钢部件的碰撞。”他说。
马晋鲁与另外8名工人挪动沉重的钢梁,在两侧提前打好的伸臂钩上,绑扎好吊装起重绳。9米长的钢梁起重绳夹角不得小于60度,确认好吊点位置,一切就绪后方可起吊,直臂吊车缓缓提升。“一、二——起,一、二——起。”10分钟后,吊装到位,工人们分成四组开始焊接……临走,马晋鲁嘱咐工人:“一定要注意安全。”临近中午,管理人员招呼工人们吃饭。在去食堂的路上,马晋鲁说,会展中心的钢结构工程原计划在2月完工,从目前施工进度看,主体预计在1月底前可以完工。
今年春节的饺子,马晋鲁和工友们要在工地吃了。
记者感言
力量之美
没有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这次基层行,所见所闻朴实无华。潇河之畔,一个全新的国际会展中心正拔地而起,普通建设者给了我最深感动。
在施工现场,塔吊高耸,旋臂转动,在钢铁巨物面前,人显得渺小。吊装钢梁并不简单,从定点绑扎,到角度控制,从提升方向测算到提升方案确定,每一步都需要高超技术和精算数据。数十吨、上百吨重的钢制构件,被准确安全地送达指定位置,让人惊叹。
重点工程展示了现代化的建设力量,凝聚着劳动者的心血和奉献,如马晋鲁和他的同事们。力量之美的背后,是劳动之美、奉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