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满田畴润万家
刘从武 曾新雄 颜石敦“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这个小农水项目的修建,解决了我村5个组的农田灌溉问题,太好了!”1月19日,宜章县五岭镇塘下村村民肖世中,指着村里一条三面光的水渠高兴地说。放眼望去,只见渠内流水淙淙,穿过山腰的梯田,田里的萝卜、白菜青翠欲滴。
据介绍,自2014年10月以来,宜章县率先在全省推行“小农水”县级财政奖补资金重点项目村遴选机制,提高了广大群众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撬动了社会大资本大力量,舒畅了灌渠“毛细血管”,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把脉山区粮食生产大县的水利之困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然而,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递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支农财政紧张等困境,发展水利事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显得尤为迫切。
宜章位于罗霄山片区西南部通道口,湘粤赣省际交会山区,是我省的“南大门”。全县辖22个乡镇,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总面积2117.8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1万亩,是国家罗霄山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脐橙标准化生产县。
此前,宜章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欠债多”,致使多数乡镇双季稻生产模式难以为继,农民不得不改种单季稻,脱贫步伐沉重。
宜章县委书记王建球告诉我们,全县有276条河流,分属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近2.8万处,大多老化病险严重。其中“五小”水利设施更是点多面广线长、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也是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特别是该县平和乡水落岱村、赤石乡汇溪村等,因为水利设施破旧、山陡渠险,一年下来,地里“刨”不出几个钱,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贫困人口不减反增。
我们了解到,以往国家层面投资的水利项目,以整乡整村集中连片推进为主。其他比较分散的应急的“五小”水利项目,主要依靠受益群众参与建设。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困难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群众投工投劳兴修“五小”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一方面特大水利建设工程难批项目、难以动工建设,另一方面小水利没有配套项目、没有资金。
“大主动脉动不了、毛细血管无人管。”县里的同志说,这个问题日益突出,别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每条小水渠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数量多,加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天文数字”。
“解决特大水利工程得依靠国家资金,而解决小农水这一‘毛细血管梗塞’问题,只能靠县里想办法,可县里财力毕竟有限,小农水正是处在这个尴尬之地。”王建球郑重地说,但水利建设迫在眉睫,不能“等靠要”,必须想办法整合社会资源,调动有效力量参与建设。
“小农水”如何突破困局?如何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宜章开始尝试探索之路。
突破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之围
同许多地方一样,过去一段时期,“小农水”项目都是由县里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安排,水利部门“唱独角戏”,群众参与度不高,甚至在一旁“看热闹”,投工投劳更是不可能。
宜章县通过广泛调研后准确研判:“小农水”项目建设,关键要发挥县级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及广大群众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014年10月,宜章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农水”县级财政奖补资金重点项目村遴选机制:县财政连续三年每年筹集1000万元用于水利冬修,其中600万元用于“小农水”建设。按照“自愿申报、公开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入选”的原则,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小农水”建设。每村投入为30至100万元,凡入选的村县财政每个奖补20万元。
公开遴选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即项目建设方案,“面试”即公开陈述,从优势条件、保障措施、管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演讲,由专家组当场打分公布,最终成绩笔试占60%、面试占40%。遴选结果在县政府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资金安排更透明。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4年全县100多个行政村提出“小农水”建设申请,经专家评审,有46个重点项目建设方案入围。
“第一次公开遴选气氛紧张而热烈,最终30个村竞争成功。”李安雄说,群众尝到了甜头后积极性高涨,2015年全县52个村支书竞相参加陈述,34个村竞争成功。
平和乡水落岱村,在2014年遴选时“落榜”,村支书曾宪良认真找差距。2015年他充分准备,方案和演讲都做得好,最终成功遴选入围。
“公开遴选改变了项目分配的方式,从因人而定到因事而定,通过激烈竞争入选的村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样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群众不但能将项目建设好,还能管理好。”副县长谷文中高兴地说,公开遴选机制好处颇多。
通过公开竞选使项目的产生程序更加规范,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扶干不扶看、扶勤不扶懒”,让积极性高和实际需要紧迫的村先建,打通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资金分配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分配方式,以前项目资金没有确定的规模,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打招呼的多了就“再切蛋糕”细分。新遴选制规定每村的投入为30至100万元,财政奖补20万元,从分散投入转变到集中投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建设项目由群众按照当地用水习惯和工程轻重缓急自主确定,更接地气、更准确,解决了过去规划建设任务底子不清楚、群众意见不统一的问题。
项目实施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由受益村委会负责工程“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群众成为主体,解决了过去“政府唱独角戏、群众看热闹”的问题,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一跃而起”。
项目管理实行公开公示、群众监督等措施,解决了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同时,将管护责任主体落实和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验收合格的必要性条件,解决了管护责任不到位的问题,群众“维护、管理水利工程”的主体观念增强。
一棋走活,满盘皆活。县水利局局长李安雄说,县委、县政府对农村“五小”水利问题的把脉准确,方式好,路子对,真正突破了“五小”水利建设之困,实现了由“要我干”为“我要干”的重大转变。
实现山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之变
宜章县黄沙镇水源山村地处偏远,因为排洪渠淤塞,每逢雨季全村一片汪洋;灌溉渠漏水,旱时稻田无法耕种,是村民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像水源山村一样,该县许多村庄渠道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此前县水利部门无计可施。
机制活,则万事兴。遴选机制推行后,将宜章“小农水”建设推进“幸福时光”。
2014年,水源山村在第一批遴选中脱颖而出,村民筹资投劳开展水利建设,仅两个多月时间渠道就全部修整好了,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种田。2015年村里遭遇“5·15”洪灾,但全村200多亩烟田无一受损。村支书李成山欣喜地说,现在他们不再担心洪涝旱灾,日子踏实了!
岩泉镇西河村塘坝治理后固若金汤,修复一新的水渠蜿蜒在田间,两边农作物生机盎然。村民们感慨道,过去种植农作物需要挑水浇灌,耗时费力,“小农水”项目建成后能排能灌,旱涝保收。
在宜章,受益于“小农水”遴选机制的村庄还有很多。据县水利部门统计,一年多时间,该县共实施财政奖补水利项目286个,其中遴选项目64个。安排奖补资金3740万元,带动群众筹资投劳折资5720万元,全县形成了你追我赶兴修“五小”水利的火热局面。
“小农水”遴选机制推行不到两年的时间,宜章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嬗变:
小资金撬动了大投入。通过“小农水”重点项目村遴选,把群众最急需的“五小”水利项目纳入建设计划,由此撬动乡村两级筹资投劳,充分发挥了财政奖补资金“小马拉大车”的助推作用。栗源龙沙坪村河坝项目,20万元“小农水”资金撬动了40万元的社会资本;梅田下塘村修河堤和灌渠,发动群众河里捡石头1200方……
“小农水”促动了大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6.01亿元,投工585万个,出动机械2.8万台(班),完成工程量931.8万方,修复水毁工程2114处,新修防渗渠道70.5公里,清淤渠道628公里,维修塘坝560处。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小水利带来大生产。该县专门成立了水利与农田建设委员会,整合各项目资金,借鉴水利项目“遴选”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提升,大力进行双季稻种植,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出经商打工的农民回家重操“旧业”。据悉,201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71.9万亩,比2014年增加3.86万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62万亩,同比增加45.52%,扣除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外,农民增加纯收入1亿余元。
在“小农水”建设逐年推进、“五小”水利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宜章大水利工程也迎来重大机遇:2015年5月21日,人们盼了60多年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莽山水库正式开工,总投资18.94亿元,总库容1.33亿立方米,反调节水库取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1.2万亩。水库建成后,该县农田水利“主动脉”问题将全面改善。
“乡乡有重点、村村有项目、组组有行动、户户有投工”,“小农水”建设大会战,成为湘南宜章的一道亮丽风景。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