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贫困发力头号工程 易地搬迁搬出“新天地”

26.05.2020  07:25

  娄烦县牢牢把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要求,全县6个乡镇的25个自然村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韩双喜 摄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自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问题,以"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态度,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聚焦深度贫困,坚持整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4项内容,对标"三保障"要求,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后续扶持,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要是没有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就没有俺们现在所住的新房子,也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俺们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居住在阳曲县新星苑北郑小区的搬迁户张存珍老人这番话,道出了全市7375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太原市已确认的3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地处偏远,村庄凋敝,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恶劣,生存艰难,生产落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是我市脱贫攻坚战役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我市深刻认识“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力量攻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市共建成了20个集中安置点(阳曲县11个、娄烦县9个),3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进行整村搬迁,安置了7375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116人,有效解决了深度地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破窑土洞搬进了高楼洋房,由原先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的偏远山村迁入了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的现代化小区和幸福新村。贫困户从前不敢想的生活如今变为了现实,以前只有城市人能享受的生活设施搬进了自己家中,充分彰显了我市易地扶贫搬迁成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立足风貌管控,重在搬得出

  我市在异地搬迁中高度重视安置点设计和建筑风貌管控。按照“村庄规划建设要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建成排排坐的‘兵营’”的要求,注重项目建筑内部结构和外部风貌设计管理,尊重地域文化传统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突出实用美观,彰显建筑风格,拒绝千篇一律。依托自然生态,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建造山水相依的特色居民安置区。3年多以来,我市通过合理规划选址,结合区域特点,聘请专业单位设计,建成了大盂村、泥屯镇区、杨家井3个现代化综合小区,完善了瑞泽苑、御景苑、丽泽苑、城西4个已建设小区的外观风貌,打造了安塘村、鄯都村、羊圈沟新村、石槽阳坡新村、西沟新村等13个极具特色的安置新村。

   完善社区配套,意在稳得住

  能不能让搬迁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住得舒心、住得习惯,把搬迁群众从村民引导成为居民是稳得住的关键。我市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人均自筹不超3000元”的政策红线,合理规划选址,新建7个城镇社区和13个安置新村,为2478户搬迁户解决住房需求。严格对标“三保障”指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全部安置新区配套完善了水、电、暖、路、厕、垃圾收运点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规模以上集中安置区必须做到“五通六有”(“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网络,“六有”即有活动广场、购物点、卫生室、文化站、垃圾收运点、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安置点持续开展“三清五改五化”(三清: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五改:改水、改电、改煤、改厕、改不良习惯;五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香化)专项整治,把安置区建设成生态秀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8个城镇安置点统一安排至所在城镇学校就近入学,此外依托阳曲县首邑学校及娄烦县第三实验中学等寄宿制学校有效解决农村安置点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问题。同时,大力推进“并村简干提薪招才建制”,选好配齐基层组织当家人,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中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村干部,在城镇安置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在行政村安置点优化了村“两委”班子,在自然村安置点健全了行政村原有“两委”班子基础上的基层小组。在城镇安置区配套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和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安置区设立的警务室、执勤点,强化了当地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为该区域创造了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加强产业就业保障做到能致富

  我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的重要指示,瞄准阳曲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娄烦县有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蹚出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增产增收新路径,着力培育以“阳曲小米”“娄烦山药蛋”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健康养殖、设施蔬菜、脱毒种薯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扶贫车间,积极推进现有企业、合作社向扶贫车间转化认定工作,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巩固提升光伏产业,合理分配收益,实现了搬迁贫困户全覆盖。其中,阳曲县大力实施“一减五增”工程,重点发展“10万亩有机旱作谷子、1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10万亩中药材花卉、10万亩绿色蔬菜”,持续开展“回村踏青、回村采摘、回村避暑、回村过年”乡村旅游系列活动,成立了10个“帮扶带动搬迁户示范单位”。娄烦县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围绕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绿色蔬菜、油用牡丹、樱桃西梅沙棘、功能小杂粮、特色养殖七个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及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全市搬迁人口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者,每户一人就业。

   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可持续

  在搬迁贫困人口已实现“搬得出”,保证“稳得住”,规划“能致富”路径后,我市正聚焦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项,全力施策,积极探索“可持续”方法,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为我市脱贫巩固提升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太原市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将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健康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效便捷流通业、乡村旅游业及光伏产业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安置区,产业规模小,支撑群众致富能力不足,带动群众就业能力有限的现状,着力扶持发展一批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产业区,有效支撑起当地经济发展,全面带动农村居民就业,真正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在社区治理方面持续跟进,通过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干部,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着力解决部分安置区“绿化不够,硬化过度”的问题,长期立足于工程质量的维护工作,保证安置区整体优质面貌;尽快打破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的隐形壁垒,充分保障二者在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同等的待遇,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助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对于“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几个农村安置点,要全面配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要求村“两委”干部、党员和驻村工作队对留守老人开展常态化关怀,特别是孤寡老人要予以重点关照,施行政策兜底保障,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还要依托农村优质产业,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年轻人回村就业,逐步降低“老龄化”比例,稳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