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没必要固守“名校情结”

28.06.2017  18:23

日前,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最新一版“QS世界大学排名”。在这份最新的榜单上,排名前10的高校均出自欧美国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榜上有名。据记者调查,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选择学校时,都会参考学校排名,继而优先选择排名较高的学校。

世界大学排名,由于看得见、可对比,因此深受留学生及其家长的追捧,并一度作为学校选择的标尺。从个人选择来看,这一点无可厚非,就像许多人心有“状元情结”或“状元梦”一样,向高标准看齐的“名校情结”是人之常情,体现了他们的教育追求,既不必给予过度的赞美,也不该对之说三道四。

但也要看到,唯世界大学排行榜择校的做法,并不符合留学规律。这是因为,任何大学排名都是存在不足的,都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公正,背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因素。排名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择校的参考,而不是金科玉律,更不是唯一标尺。如果留学生及其家长抱着“名校”不撒手,将考入“名校”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结果很可能后悔不及。

学校,在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名校也好,非名校也好,都是自我成长的一个平台、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相对而言,名校或许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雄厚的师资力量,同学的能力更强,教育氛围更好,但这些说到底都是教育的外在因素,能否充分利用、成长成才,与名校与否关系不大,关键还在于个人,即个人的悟性与努力。

世界上很多名人名家,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甚至不是世界前十的名校出身,照样成就了一番伟业。从古至今的无数事例也都证明,考不上名校不见得就不是好学生,不见得就是失败的人生。上了名校的,也不见得一定能成为比肩世界的名人。况且名校不是那么好考,也不是能轻松毕业的,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时间成本。

因此,与其死守“名校情结”,不如放眼打量,综合比对,选择适合自己、与自己未来所从事行业深度匹配的学校,选择真正能懂自己、提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客观而言,择校重在择师,教师是否有时间指导自己,能否带着自己专心做科研,能否给予全方位的引领,决定着留学是否成功,收获到底有多大,以及未来是否顺利地就业。有些留学生为了毕业后能更好地就业,放弃了一些知名度和排名较高的学校,其实是种明智的选择。

从当前的就业情况看,名校渐渐褪去了原有的光环,不再是万能的标签,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获得理想的职位。例数那些职场牛人,有的固然出身名校,但更多的还是个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真经,有了真本事。换个角度看,不是名校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名校。

因此,名校不是留学选择的标尺与终点,眼光还要放眼常量,多想想未来要做什么,多努力学习知识,拥有真才实学。而真正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除了脚踏实地跟老师多学习、多做项目,多与当地人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就像新闻中所提出的,还可以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来实现,毕竟社会实践经历是就业面试时的加分项,也能最大限度地开阔眼界,提升能力。

名校自带的光辉固然让人羡慕,但如果眼中只有名校,也便走入了误区。与其将眼光聚焦名校,不如多审视自己,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缺,更适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审慎选择,找到更匹配自己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留学的价值,不白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