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 大胆创新 ——浙江省玉环县公共文化服务呈现新亮点
浙江省玉环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曾以玉瑠镇闻名海外。这里有独具魅力的山水风光、水韵渔情以及绮旎多姿的滨海风情;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交融并存,孕育出多元包容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的海岛文明和自强不息的玉环精神。
近年来,玉环县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引领计划”,着力夯实文化发展基础,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并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体制改革、全民阅读、文化人才培育、历史文脉传承等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
体制创新:模式一转型,活力无极限
今年年初,由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主办的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玉环县楚门镇上演。楚门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与当地乐团、腰鼓队、健身协会等相继表演了自编的文艺节目。台上表演者认真投入,台下观众笑声掌声不断,现场气氛欢快而热烈。市民张女士看完整场演出后说:“晚会很精彩!尤其是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活动的方式很不错,既能分担政府职能,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切实利益。”
近年来,玉环县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吸引一大批社会力量参与组织惠民演出。2013年,玉环县以楚门镇为试点,着手探索乡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日前,这一模式成功列入“第三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其主要做法是引入市场化管理手段,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购买计划,采取“政府+服务机构+志愿者”的公共文化服务途径,全力打造“文化盛宴,全民共享”的文化嘉年华。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由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楚洲文化城、文玲书院等一批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并将这些场地无偿提供给社会组织,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如以楚洲文化城为阵地,政府出资与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合作,由天宜社会工作服务社为楚门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两年来,仅楚洲文化城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12次,举办培训、展览等60多期(次),提供服务3万余人次,培育文艺团队26支,发展文化志愿者500余人。
二是公共文化项目购买。改变政府包办做法,以政府出资或奖励形式,将“小城大爱”文化惠民工程、“书香楚门”全民阅读等重大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项目改由委托生产或购买服务,吸引文艺团队、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服务领域。又如楚门镇公益杂志《楚门·里》、《曲桥》等,政府对杂志内容进行宏观把控,由楚洲人才梦工厂的专业团队对项目具体负责,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既定目标。
三是公共文化岗位购买。针对文化站人员不足,文化场所管理运营困难等问题,与物业公司、文化专业团队等第三方签订劳务合同,将文玲书院、农村文化礼堂等文化基础设施交由第三方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同时以劳务派遣形式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岗位5个,对劳务派遣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营,减轻了管理压力和财政负担,开创了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第三方管理和运营服务的先河。
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以来,楚门镇文化工作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推动了楚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与2012年相比,居民娱乐指数和社会幸福指数分别上升了12分和5.2分。楚门也相继荣获全国文明镇、省级文化强镇、省首届小城镇大文化十强示范样本等荣誉,并跻身2015“浙江最具吸引力小城市”十佳榜单。
乡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服务主体多元化,产品供应多样化、服务水准专业化。
全民阅读:城乡一网间,阅读凭指尖
11月27日,玉环县“全民阅读+”活动在玉环农村合作银行楚门支行大厅内拉开帷幕,农信书吧“寻宝”、3D绘本体验、数字图书馆体验等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
近年来,玉环县着力完善城乡公共阅读网络空间,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玉环掌上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主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相继完成建设;全县50周岁以下28万市民卡数据成功导入图书馆系统,是目前台州市唯一一家将数据导入系统的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借阅服务点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标志着该县实现了“零门槛”市民公共图书馆建设。此外,建成馆外图书流通点130个、乡镇图书馆分馆7家、农村文化礼堂42家、农家书屋示范村50多家、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10个。今年,又创新打造“全民阅读+”的社会化建设模式,与玉环农村合作银行合作,利用其营业网点,探索建设农信书吧。首批已建成8家,市民可选择就近网点进行图书借还;与客运中心、人民医院等合作,建设文化e站。“图书馆+”银行、医院、车站的公共阅读推广模式在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社区分馆和城市书吧建设中走在前列,玉环书籍借阅服务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各个角落。
10月25日,楚洲文化城广场人头攒动,“书香楚门、喜阅小镇”阅读节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掀起一股市民阅读风潮。“推崇全民阅读,发扬传统文化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同时也使社会得到进步。此次阅读节为期2个月,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书香楚门’建设,提升该镇文化底蕴,努力使全镇阅读、全民品书蔚然成风。同时将读书活动与小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提升城镇的文化软实力,为楚门小城市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楚门镇镇长林杭说。
除此之外,书声玉环——市民经典诵读、走读玉环、未成年人读书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带动了当地的全民阅读普及,在全县上下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根据《当当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浙江省购书量最大的县,玉环排第六,位居台州市第一。此外,玉环县图书馆总藏书量、年总外借量、持证读者人数等列居台州市前3名。
文化聚才:搭成长阶梯,创精品力作
工整俊秀的楷书,挥洒自如的行草,浑然古朴的篆隶,一方方被放大的篆刻印章,一幅幅装裱精致的书法作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墙壁上。11月30日,“‘与古为徒’2015年度郑频工作室成立5周年书法篆刻汇报展”在玉环县文化馆开幕,吸引了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共品笔墨书香,共赏篆刻极致之美。
“以前我喜欢篆刻,一般都是自己在家练,后来听说玉环有了工作室,就赶紧加入了。在工作室里,我们不仅能和同行们探讨篆刻艺术、相互学习,定期参加各类书法篆刻展,而且能向资深的书法篆刻老师请教。”作为郑频工作室的第一批会员,篆刻爱好者谢景雪坦言,有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她更有信心去延续自己的书法篆刻梦。
这只是玉环名家工作室众多活动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玉环通过实施“文化名家造就”工程,相继成立了郑频书法工作室、马亚兵美术工作室、陈振云音乐工作室、蒋兴平地方特色工作室等。这些名家工作室在示范引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对于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是产生了“鲶鱼效应”。
一支人数多、业务强、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既能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成长的阶梯,也能为文化发展筑牢坚实的根基。为此,玉环注重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拔尖人才成长,有效激活人才资源。相继出台《玉环县名家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除为工作室提供独立工作场所、相应的基础设施等条件保障外,每个管理周期内还拨给每家工作室15万元的经费资助;出台《玉环县文化发展“金榴奖”评选奖励办法》,设置“文化精品奖”“文化英才奖”“文化贡献奖”“文化阵地奖”等奖项,每两年评审一次,迄今为止拨付奖励资金80余万元。此外,通过文化业务干部“六个一”下基层、书画名家现场笔会、曲艺创作采风题材交流、“文化嘉年华”公益培训等活动,吸纳培育各类骨干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艺队伍。
人才的聚集,也使得文艺创作呈现出新气象,精品迭出。排舞作品《拥抱天堂》获全国全健排舞大赛团体开放B组一等奖,《我身边的小镇》、《那些日子》、《奥秘》以全场最高分获浙江省第九届排舞大赛串烧组“金兰花奖”;国画作品《济理寺泉音》获浙江省“五水共治”主题美术作品展、《美丽乡村石峰山庄》入选浙江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行书作品《书法雅言》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一个个奖项和荣誉,进一步提升了玉环公共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一次次证明了玉环文化聚才的魅力与“金榴奖”激励机制的潜力所在。
薪火相传:展独特魅力,寻传承良方
玉环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延续独特的海岛文化,成了文化管理者需要着重解答的城市文化命题。
6月8日,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成果展在坎门二中开展。展览包括鱼灯制作、渔民画剪刻纸、水粉渔民画现场演示等,观众在观看展览的同时,领略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催生了对民间文化不可割舍的情结。
此外,玉环县还先后组织了玉环剪纸进校园、玉环鼓词进校园等专题讲座,“非遗薪传”玉环县青少年剪纸作品展等活动。
秉持“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是玉环近年来寻求非遗传承保护的方式之一。近年来,玉环与坎门中学等5所中小学签约挂牌,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非遗传承的影响力,而且逐渐缓解了非遗传承乏力的现状。如今不少学生对非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掀起了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
近日,由玉环县文广新局组织编写的《坎门鱼龙灯舞》教案,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国家级非遗项目丛书“坎门花龙”“榴岛风华——玉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等一批乡土文化书作也相继在编撰出版中。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玉环县非遗中心主任孔泓英表示。
在此基础上,玉环还摸索出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师徒结对机制,以“师授徒”方式进行非遗传承,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出台政策,加大宣传。制定《非遗文化传承师徒机制实施方案》,分阶段确定工作目标,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各层面人群对非遗的知晓度,加强对师徒结对活动的宣传,动员有志于传承非遗技艺的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其次,双向选择,确立师徒。通过走访、自荐等方式搜集有志于学习、传承非遗技艺的人群,按照所要学习的项目分类汇总。召开师徒见面会,由师傅选择合适人选作为其徒弟,确立师徒关系。目前,该县仅坎门花龙、鳌龙鱼灯、渔工号子、船模4项非遗项目就结成12个师徒对子。最后,签订协议,拜师学艺。开展拜师仪式,师徒签订师徒协议书,明确具体传承方式、时间、职责等细节。采取弹性学习制,每年保证安排至少10次的学习,师徒传授以两年为限,两年后,如徒弟仍未掌握非遗技艺,师傅有权取消师徒关系,另觅徒弟,以确保非遗的有效传承。(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