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乡村文化大院建设出实招

30.11.2015  21:55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薄弱、“空心化”严重的农村尤为突出。然而,“十二五”以来,河北省衡水市乡村文化大院却遍地开花。目前,全市运转规范、参与面广的乡村文化大院数量逾千个,建成率在70%左右,覆盖全市绝大部分乡镇,实现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阵地的文化大院建设新格局。

多元筹资,支持引导

面对“融资难、农村融资更难”的情况,衡水市文化系统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通过多元筹资、支持引导的方式,创新投融资渠道,多管齐下,探索出一条新路。

深州市榆科村村民张占礼投资10万元改建自家庭院,创建“乡野梨园”;北网头村赵四圣、冯飘村谢文鼎等投资建成示范性文化大院……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农村文化能人,不仅热心公益,而且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自发创建文化大院,成为衡水文化建设重要的“新乡贤”力量。

这样的文化大院还有很多且有声有色。冀州的田园棉文化园,成为非遗项目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代表;饶阳县南韩村刘晖的民俗文化园、大送驾庄李建奇的老电影收藏文化园、吕汉文化大院、西张岗文化大院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大院,不仅吸引本村和周边群众广泛参与建设,有的还承办了全国性的收藏展览。

在文化能人缺少的村落,衡水市推行统筹县、乡、村共同支持、投入的方式,结合实际,分批次、分步骤,提供场地,配送器材设备等。同时,衡水市致力于整合农村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等涉农项目、设施,使其向文化大院倾斜,最大限度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还鼓励民营资本加入,通过城乡共建、村企共建等,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设备,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大院的自我发展能力。

规范管理体系,壮大文艺队伍

针对文化大院布点分散、水平不齐的实际情况,衡水市积极谋划对策,通过建章立制、拉练评比、搭建平台等措施,为文化大院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转体系。

建立“文化大院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文化大院实施方案、建设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及文化大院负责人,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拉练、半年一总结,评先奖优,交流经验。通过举办各类演唱会、文艺大赛、歌咏比赛、戏曲专场、农民文化艺术节等规模较大、参与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选调优秀节目参加全市交流汇演,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此外,群艺馆(文化馆)将文化大院作为免费开放和开展辅导培训的主要对象,分级定期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安排专业人员下乡入村开展培训辅导;同时,坚持“大院协会协同发展”思路,依托书协、作协、美协、书画研究会、广场舞协会、戏剧票友协会、地域文化研究会等群团协会和器乐班等民间文化活动,实施人才培养传帮带工程,壮大文化大院的基层人才队伍。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明新风

为推进农村文化大院纵深发展,衡水市坚持在丰富内容上下功夫,在拓展娱乐教育功能上做文章,使文化大院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

衡水市引导“新乡贤”用身边人、身边事,自编自演了《一家人》、《要彩礼》、《创业》、《孝道无悔》等丰富的曲艺节目并开展义务巡演,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也改变了过去打麻将、玩牌等陋习,进一步引领了文明新乡风,涵养了社会正能量。

衡水市注重挖掘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大院的生力军。民间流传的小调、四根弦、盐场秧歌等民间技艺得到恢复;腰鼓、舞龙、舞狮、跑驴、旱船、女子架鼓、威风锣鼓及剪纸、布贴画等传统民间活动项目或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优秀传统文化“”了起来。

衡水市通过将文化大院与建设村史馆、特色展览馆、博物馆及改建村民服务站相结合,修建了侯店毛笔博物馆、庄火头村古槐广场及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大量文化配套设施,立起了以“仁义礼智信”及党风廉政主题诗词歌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内涵,文化大院真正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明新风的文化阵地。(来源:中国文化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