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又闻汾水哗啦啦——“两山论”指导下的山西治汾实践

08.06.2016  11:08

      初夏,三晋大地上的千里汾河沿岸,绿树掩映、流水哗啦、众鸟啁啾,人们在岸畔或散步健身,或呷茶看绿,山西古老“母亲河”展示着新时代的妩媚。

        然而,此番美景来之不易。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的汾河,绵延700多公里,哺育了山西1/4人口,却一度由于严重污染,变成污水流淌、恶臭熏人、鱼绝鸟离的“龙须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各级坚定不移践行这一理念,矢志不渝举全省之力治理汾河,一条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和富民长廊生机勃勃地蜿蜒于黄土高原。

        让水系休养,引客水济流

        天气渐热的6月,山西境内,汾河中游段82.2公里核心区蓄水工程全面开工,流域内汾河灌区节水改造、运城西范东扩、临汾襄汾供水等30多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涉及水污染防治、植被恢复等20多项工程也全面启动,新一轮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吹响了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修复的冲锋号。

        而在此前,山西已先后组织实施了4次大规模治理,治汾的脚步从未停歇。

        由于环境污染,2008年之前,汾河干流部分河段曾长达12年断流,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达到80多米。

        为充分补给汾河水,山西实施大水网工程建设,其中已建成投产的禹门口提水、引沁入汾和川引水、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工程,以及在建的大水网中部引黄和东山供水两大骨干工程,在汾河流域形成“五水济汾”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这五大工程年最大供水能力能达到12.3亿立方米,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水量保障。”山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薛金平说。

        通过调引客水,汾河实现了干流不断流的目标。同时,山西通过实施关井压采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建设蓄水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力求恢复和重建地下水系,有效促进了地下水位回升。

        山西省水利厅2012—2014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流域平均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69米,年均回升0.56米。

        在新一轮修复治理中实施的晋祠泉复流工程,通过采取增加汾河入渗补给、恢复泉域植被和严格泉域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晋祠泉地下水位累计回升21米,目前距泉口仅剩6.34米,复流指日可待。

        为让“母亲河”水脉涌流,近几年,山西每年营造林面积45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去污染产能,挽一川锦绣

        过去,在汾河两岸星罗棋布着许多煤焦冶电企业,有的竟直接将污水排到了河里。为此,山西出台《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在汾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干流河岸两侧各3公里、中下游干流河岸两侧各2公里范围,禁止新建各类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已建成的,限期改造或搬迁。

        汾河源头宁武县治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王成说,县里先后取缔关闭了污染企业511座,清除污染物1000多万吨,减少污水排放223万吨。

        一些地区在两岸布置排污暗涵将城市排污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不具备建立污水处理厂的,采用生态治污办法,在河岸两侧建设人工湿地,充分利用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

        “壮士断腕”换来一川清水。在宁武县管涔山汾河源头,不时有游客前来品尝汾河源头活水。这里的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当地居民可直接取水饮用。

        在一些地方,通过河道整治和景观建设等,汾河两岸被打造成了生态公园,锦绣如画。

        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始建于1998年,经过近20年治理建设,形成了20.5公里的市中心绿化生态长廊,该项工程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在临汾城区段,跨越6公里、占地面积达10.6平方公里的汾河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好去处。“前些年,临汾人散步只能在街道上转圈圈,现在有了汾河公园,我们拍婚纱照都不用去外地取景了。”一位临汾市民骄傲地说。

        清流成福水,民歌复吟唱

        多年不懈治汾,终使“母亲河”清水复流。在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正在显现。

        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的1100余亩汾河滩涂地,引进社会资本改造为900亩世泰湖,年均地下水补给量60万立方米,形成了集蓄水灌溉、水产养殖、生态恢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省级水利风景区。

        临汾市则打破行政区划,将汾河流经的6个县(市、区)串联成线打造“百里汾河经济带”,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载体。目前,经济带内规划建设的园区中,18个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63.9%;10个农业园区有8个形成规模;5个文化旅游园区中的16个旅游景区全部实施开发。

        然而,汾河治理任重道远。对此,山西省长李小鹏表示,山西将坚持科学治理、规划先行,在用好工程措施的同时,突出强化管理、自然修复的作用;坚持统筹治理,着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汾河的同时,统筹治理其他河流;坚持持续治理,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坚持依法治理,保证新一轮治理持续稳步推进。

        前不久,水利部与山西省政府联合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这是由部、省联合批复的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标志着山西新一轮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上升到了国家治水战略层面。规划提出,通过5年工程建设、10年自然修复,用15年的时间,重现汾河水系大河风光。

        站在汾河岸边,那首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仿佛又回荡在耳边,“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新华社太原6月7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马晓媛 高竹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