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地质灾害如何防
五台山景区台怀镇主干道砂石线k47+800米处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是今年汛期成功避险的一起案例。灾害发生后,我省国土、测绘、地勘等领域专家赶赴现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勘察,制订了治理方案,并很快投入实施。目前,经过清理坡面,锚固危岩体、清理外运弃渣、脱面喷浆等治理后,已恢复通行。左图为恢复通行后的砂石线。 李耿为 刘国斌摄
阅读提示
地质灾害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是“生命工程”。当前,我省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各地强降雨频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关键时节,如何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防范?如何使受威胁群众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何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A 关键时节重点区域须重点防治,晋西黄土高原是重中之重
7月19日18时15分,五台山景区台怀镇主干道砂石线k47+80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地质灾害,崩塌量约1300立方米,掩埋道路35米,道路被双向阻断。这是一起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小型地质灾害。当日14时,地质灾害排查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崩塌迹象,并立即上报。接到报告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派人到现场核查,及时发出了预警信息,并对道路进行封控,同时加强、加密对危险路段的监测。18时15分,该路段发生山体崩塌地质灾害。灾害发生后,管委会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划定危险区,疏导游客车辆,实施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山体崩塌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和车辆的损失。据地质灾害专家介绍,此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是连续性强降雨。由于降水沿坡体节理裂隙进行渗透,致使结构面强度降低。这是今年主汛期我省通过排查、监测而成功预警的一起地质灾害防治案例。
7月9日开始,连绵不断的降水袭击了我省大部地区。省气象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单是7月16日8时-17日8时,全省就出现了1站大暴雨,24站暴雨,45站大雨,致使部分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而从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来看,全省平均降水量达到317毫米,偏多5成以上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朔州、吕梁、太原、长治和晋城。气象专家表示,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天气气候呈现出暴雨、冰雹、雷电、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的特点。预计8月全省降水量将在70毫米至130毫米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朔州市、大同市大部、忻州市西部、吕梁市西北部偏多1成至2成。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全境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据预测,今年主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可能较常年偏多且明显比2017年增多,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可能较2017年加重。以河曲、保德、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的全部,偏关、五寨、岢岚、兴县、临县、离石、中阳、隰县、蒲县为代表的晋西黄土高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是2018年主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的重中之重。
B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打好群测群防的“人民战争”
侯家沟是吉县的25条沟之一,位于老县城中心。沟口的一块红色标识牌上,标题是“侯家沟联防值班名单”,按照日期,排好了值班人员,并留有姓名和电话。上面还有明确要求:阴雨天气,值班人员要24小时巡查本区域灾害预兆和各类险情,平时及时收集灾害信息,排除安全隐患。如遇险情,值班人员要立即上报村委会和本区域监测员,并联系联防区域内其他群众第一时间进行救助。
原来,这是吉县独创的地质灾害“联防联治”法。离沟口处不远,记者注意到黄国防是这里的户长。他和宋清兰、黄晓国等住在同一条沟里,是左邻右舍,他们自建有窑洞、平房或者楼房,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老旧、坚固程度差,其危险程度级别较高,李小红、左俊龙和王治军是黄晓国的租户,他们6户组成一个联防组。通过联防制度,使得灾害防范的责任落实到受威胁人民群众自身,防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警钟由别人经常敲,变成自己经常敲。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周建春强调,黄土地质灾害本身具有突发性强、可预见性差、威胁人口多等特点。目前,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仍处于“目测手量”的“群众战争”层次,监测网络体系尚不完善,大型以上隐患点技术监测没有完全落实,对黄土灾害致灾机理认识不清、判断不准的问题还客观存在,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测群防体系是最基础和最有效的防范手段,而建立邻里之间相互沟通、互相监测的联防联控机制,增强受威胁群众自我监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尤为重要。
为了打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人民战争”,我省在巡查监测、隐患排查、联防联控、预警预报、应急值守等基础上,抓紧抓实培训演练,截至目前,全省已组织培训225场,进行应急演练117次,参加人数超过2万人。同时,为了统筹、整合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地勘单位技术力量,按照“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思路,从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日常技术支撑和应急状态下的技术支撑体系,有效解决基层地灾防治面临的专业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不强、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6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
C 不留隐患不留死角,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正值主汛期。在副热带高压摆动的过程中,我省仍然处于主雨带位置。因此,各级相关部门仍须进一步压实防灾责任,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切实担负起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压实责任。
截至7月底,我省已派出1927个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4970人对3151个隐患点进行了蹲点值守。在此过程中,组织群众避险144次,撤离2204户、5489人。“七下八上”主汛期,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是重中之重,要高度关注地质灾害滞后发生现象。省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赵勤正指出,受威胁区域强降雨过后一段时期往往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各地要坚决落实“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排查巡查原则,要进一步强化排查巡查效果,坚决克服疲劳、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加强对危险程度高、威胁人员多和威胁重要设施的隐患巡查与监测,尤其要对黄土地区高陡边坡下的居民点周边进行认真排查,确保不留隐患、不留死角,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置到位,该撤离的必须坚决撤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确保在突发灾(险)情时能够科学有效应对,省国土资源厅地灾处阴建东表示,各地还需进一步加大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和协作,及时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监测人和危险区内群众发布预警信息,积极发挥技术支撑单位的专业优势,强化对一线监测人员的监测技能培训与指导,认真落实隐患点的应急预案、监测方案。同时,重点时期,关键节点,各市、县要组织应急分队和防治专家在高危时段进驻片区值守。发现险情或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需采取果断措施封闭危险区,划定红线区,坚决撤离受威胁人员。
本报记者张晓敏 本报通讯员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