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 水更清 山更绿 太原绘就生态家居美丽画卷

02.03.2023  06:34

  前不久,天龙山网红公路入选中新社2022年度图片。照片上,天龙山旅游公路上车流如梭,色彩斑斓的树木、天高云阔的旷野和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俘获了大批前来打卡游客的心。从天龙山网红桥向下望去,一团团彩色的树丛怀抱着蜿蜒远去的公路,如梦如幻。

  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文明创建的蓬勃开展,使省城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颜值的爆表,让这座传统的重工业之城,日渐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守护蓝天底色

  “这样的蓝天,太惹人怜爱了,看一辈子都不腻。”去年12月18日,乔慧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并配上一张张蓝天白云的照片。而今,蓝天如海、白云如帆的生态美图,频频刷爆太原人的朋友圈,即使冬日里也不例外,给老百姓的平凡日子增添了惬意。

  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原晓冬,用一幅6米多长的摄影作品,定格了太原的美好瞬间。“为了反映太原生态变化,2021年我们专门创作了这么一组作品,取名《我的家园》,把镜头对准身边的变化,对准自己的城市家园。”原晓冬说,“这几年,‘太原蓝’已经成了省城摄影人创作的关键词。

  突破,也成为今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词——臭氧浓度在连续6年增长后,去年首次下降。

  “夏季是臭氧污染的高发期,从天气严寒时,我们便开始‘夏病冬治’,梳理出问题清单。”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杨继生介绍,“从去年5月底开始,我市对207家企业提出治理任务,要求248家企业、146家4S店和汽修厂错峰生产。”去年8月,太原对重点工业企业、汽车4S店、各类施工作业和移动源实施更严格的减排措施:钢铁、焦化企业再减排10%—30%,各类施工机械限时作业,341家4S店和汽修厂高温时段停止喷涂和晾干作业,13个行业243家企业延长错峰停产2小时,国四以下渣土车、中重型柴油货车限制作业区域……去年,我市臭氧浓度同比下降8.9%,特别是去年8月下降比例达到15.5%,为6年来最大降幅;市区优良天数241天,优良天数比2021年增加17天。

  臭氧治理,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窥见的是太原守护蓝天白云、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

  守好一湾碧水

  冬日漫步汾河边,这时的汾河是冷清的、寂寞的,但这丝毫不会遮掩汾河之美。走到一处,忽逢一片密密匝匝的芦苇荡。午后温和的阳光洒在芦苇丛中,金光闪闪,微风吹过,芦苇微倾,好似一片涌动的金色麦浪在眼前翻滚,为冬季的汾河编织出别样的美。

  汾河岸边,鸟鸣声不时传来。成群白骨顶鸡、黑鹳、白鹭等水鸟,时而漫游水中觅食,时而低空盘旋,时而枝头小憩,各种鸟叫声高低错落、此起彼伏。

  环境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鸟儿留恋并州山水,活动范围由汾河湿地扩张到晋阳湖等湖泊地带,这得益于太原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植树绿化等生态治理工程,让天蓝了、水清了。完成南白石河、东湖退水渠、九斗退水渠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晋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对6个雨水系统近600处混接点实施改造,让雨污水各行其道……随着一系列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汾河水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质——2022年1-12月,我市地表水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这是我市有监测记录以来,全域地表水国控断面首次年度考核月均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汾河太原段水质在2020年历史性好转的基础上实现了根本性改善,标志着汾河太原段“水质好起来”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数千年来,汾河养育了一代代并州儿女。如今,她正重回青春。

  守住绵绵乡愁

  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太原的公园数量已跃居全国前列。寸土寸金的太原,不是见缝插楼,而是见缝插绿,在大公园里雕琢起“口袋公园”“袖珍公园”,亲水拥绿,步步皆景,让百姓养眼养心。仅有9公里长的解放路,就“见缝插针”建设有游园绿地79个。对太原而言,公园不仅是供人休闲游玩的场所,更是飞速发展的“见证人”,正在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太原以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机动车道内,一辆辆纯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穿梭而过;非机动车道内,橙绿相间的公共自行车结伴而行;纵贯南北的滨河自行车道,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让低碳出行变成日常。目前,我市已有5万余人成为骑行运动的“铁粉”。“道路畅通平坦,街容街貌整洁亮丽,绿色出行显著增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家住鹏程佳园小区的居民李铁成,对家门口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绵绵乡愁。变化点点滴滴,记录着我市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跃升的奋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