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山川焕颜 水土重生——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纪实

18.07.2016  21:08

汾西县秋堰沟坝地工程

平定县岔口乡梯田工程

娄烦县东山流域治理工程

永和县卢家沟坝滩联治工程

河曲县万斛沟坝地丰收在望

石楼县车营流域治理

永和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是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掷地有声的论述,吹响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也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尤其是沿黄河一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十二五”以来,我省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发展民生水利水保工程,治山治沟治水,增绿富民惠民,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

        A 守住水土推进绿色发展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端,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和海河流域上游,全省国土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区,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水流湍急、破坏力强,加之大多数地区为黄土覆盖区,土质疏松、极易流失,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上世纪50年代山西调查资料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2%。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9.4%,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6%。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所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治山治水,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上世纪50年代,阳高县大泉山治理模式和离山县水土保持规划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大寨的治山治水经验成为全国典范;70年代,河曲县曲峪大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为全国的样板;80年代,河曲县农民苗混瞒成为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由此开拓出一条“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新路子;90年代,山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拍卖“四荒”的新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都在300万亩以上、建设淤地坝300多座、封育保护500多万亩,年治理度2%。右玉县19任县委书记坚持60多年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度达57.5%,林草覆盖率达到52%,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

  经过多年连续不断的治理,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5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49.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329万公顷,种草13.1万公顷,封山育林90万公顷,其他2.4万公顷,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1.8162万座;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4%,全省生态环境和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为促进山西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B 民间资本活跃水保产业

  近些年,在三晋大地的沟沟壑壑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致力于打坝造地,保水保土;他们陶醉于造林绿化,治理荒山;他们被冠之以民营水保大户,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边治理、边开发,绿了荒山,富了群众。截至2015年底,全省民营水保户累计发展到30万户,其中承包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0多亿元,治理开发“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成为我省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民营水保为何能蓬勃发展?在长期实践中,我省创新机制,实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办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扶持,以鼓励和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水保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等鼓励政策,省财政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向民营水保大户倾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专项扶持,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形成了治理户有经济效益、政府有生态效益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格局。太原市采取以80%的荒山治理面积置换20%的土地经营开发模式,在东西两山建成了8万亩的城郊森林公园;乡宁县民营水保大户张连水承包100多平方公里的“四荒”地种植翅果油树,并开发出翅果油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

  柳林县昌盛农场位于县城以东6公里的龙头山,总面积4.3平方公里,是1996年5月由企业与职工以股份制模式,购买治理“四荒”创建的全县首家股份制农业综合开发企业。2010年,与山西汇丰兴业集团控股合作,进一步加大了农场的综合治理。十几年来,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了1500亩经济林、500亩小杂粮基地、2500亩生态林和40亩水面的养鱼湖,并配套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

  民营水保大户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也日益明显。调查显示,大户在治理开发中主要靠雇用农民劳动力。据悉,一般治理开发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常年雇用的劳动力平均在10人左右,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春秋农忙时节雇用的劳动力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每人每日的工资在80元—200元之间。

        C 昔日沟壑变身丰产良田

  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南曲沟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涉及2个乡镇5个村。“山陡沟深立不住脚,水缺地薄下不了种”,在建设淤地坝之前,南曲沟就是这幅景象。上世纪70年代,河曲在该流域上游修建骨干坝1座,上世纪80年代又在主沟道建小型淤地坝22座,之后又利用世行贷款综合治理。几十年最终实现“土不下坡,水不出沟”,而且还造出良田5000亩,绿化荒山1.7万亩,周边大量农户因此脱贫。

  治理规模大、项目覆盖面广是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呈现出的两大特点。以前的精品工程局限于一条沟、一条小流域,现在的精品工程集中连片、规模推进。在晋北地区,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都水资源水保工程为依托,建成10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生态防护工程;在沿黄丘陵沟壑地区,以坝滩联治、坡改梯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坝地、滩地、梯田等高效基本农田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种植玉米每亩能增产300到500斤,亩产最高能有1500多斤。沟道经过治理后,新增的坝滩地土壤肥沃而且旱涝保收,种植玉米亩产可稳定在1500斤—2000斤。近5年来,全省共修建水平梯田50万亩,坝滩地5万亩,为实现我省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处沿黄的永和县,采取大区域治理,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施工,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芝河源头水土保持工程位于坡头乡的白家崖小流域和芝河镇的河口小流域,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在建设中,探索出了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坝、渠、涵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提高了工程的综合效益。

  栽植于山地丘陵的各种水土保持经济林,不仅固土保水,防治了水土流失,还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近年来,我省又推广了双季槐、油牡丹、翅果油等水土保持树种,亩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不仅富裕了一方百姓,还发展了一方产业。

        D 配套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新《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后,我省结合山西实际,逐步完善了配套法规体系建设。2015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我省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山西实际,适用山西省情,为全面依法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2015年12月28日,省水利厅与省财政厅、省物价局、中国人民银行太原支行,联合印发了《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2016年4月25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水利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水土保持配套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

  为全面防治水土流失、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完成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全省119个县(市、区),有76个县(市、区)列入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有28个县(市、区)拟列入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有15个县(市、区)拟列入省级重点治理区。目前正在按有关程序办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通告。市县两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正在进行;二是完成了全省水土流失普查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我省组织省市县三级水土保持技术人员1500余人、历时两年,完成了全省水土流失普查工作,已于2013年进行了公告;三是编制完成了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我省水土流失和经济社会实际,以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为重点,编制完成了全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与严格的执法密不可分。“十二五”以来,省市县三级共开展执法检查1万多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5000多个,查处违法案件500多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及验收水土保持设施2200余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9亿元,水保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