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慢就业”悄然出现 专家建议职业规划要前置
又到一年毕业季,一大批毕业生正在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据国内某大型招聘网站此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当中,约有6.9%的学生表示毕业以后不会立即工作。同样,记者在太原采访发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奔走于各大招聘会寻觅工作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选择“缓一缓”。对此,有关专家提醒毕业生,这样做不见得不好,但职业规划一定要前置,别把“慢就业”当成“懒就业”的借口。
毕业却不着急工作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我市的各个招聘会也轮番登场。
本月7日,在五一广场的太原人才大市场内,正在举行的大型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在求职人群中,22岁赵强的表情轻松,与其他求职者焦急的神情反差很大。逛了一大圈,他并未投出一份简历。“父母催的急,我今天只是来看看,拿些资料回去筛选,不着急,工作想慢慢找。”他表示,没打算一毕业就工作,想先去旅游一段时间,仔细规划一下未来,回来再作决定。
“毕业后,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如今,这样的困惑存于许多大学生心中,同样也困扰着今年刚走出校园的李鑫。她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广告设计,坦言想“沉淀”一阵子,宁愿“错峰就业”,也不想“入错行”,毕业后打算先找个广告公司实习一段时间,再报个培训班,弥补一下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短板。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赵强、李鑫这样的“慢就业”应届毕业生并不少见,他们不急于求职,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方向。
他们为啥延迟就业?
记者采访发现,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内心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因为心怀梦想另有打算,有的因为不满意眼前市场岗位选择了推迟就业。
“读书、上大学、毕业、工作……我不想生活像被安排好的‘流水线’,已经和另外一名同学商量好,计划一起创业。”这段时间,当身边不少同学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我市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张平与同学相约,一起去旅行。他说,此行还有个目的——考察适合在太原发展的创业项目。张平告诉记者,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虽然大四时父母的意见是尽快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创业想法,毕竟年轻人什么都应该尝试一下,多少能积累点社会经验。
“本科生一抓一大把,找个称心如意又稳定的工作太难了,学历高点,机会会多一些。”2017年毕业的王爽已不是一枚“小鲜肉”,毕业一年来,她的状态就是备考。她说,本科生竞争力不大,研究生毕业后再工作也不晚。去年曾经考过一次,这次轻车熟路,把握更大一些。不过,也有一些毕业生不急于工作,纯粹是想“缓一缓”,陪陪父母,再想想今后的路怎么走。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大学生绕不开的必修课。记者采访了一些应届毕业生和上班族,对于“慢就业”这种做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有人认为,“慢就业”现象不见得不好,起码说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另外,毕业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对于没有准备好的人来说,着急进入社会并无益处,选择“慢就业”无需苛责,这样也是一种“错峰就业”。也有人认为,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应届生求职有很多优惠政策,若是耽误一两年,更没有竞争力了。反对者认为,所谓慢就业,大多适用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他们没有什么家庭负担,有的宁愿“啃老”,也不愿“降格以求”,其实就是变相的“懒就业”。
专家建议合理定位
对此,省社科院的社会学专家认为,“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从长远看,大学生求职的快、慢其实不重要,关键要看初衷是啥。一种是“迂回向前”,比如有的学生考研,一次不成功,会考多次,看似推迟就业,其实是为了更好就业筹集砝码,社会应该理解和包容这部分人慢就业的选择;还有一种是逃避现实,真实想法是给步入社会前一个缓冲期。说白了,就是内心不够强大。对于后者,与其用时间做赌注去赌未来,不如拿出步入职场的勇气,主动迎接就业挑战,千万莫因“慢”下来就蹉跎了好时光。总之,无论哪种情况,大学毕业生仍应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