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人大会议都是莫大的鼓舞”

09.09.2014  11:34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施雨岑)“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今年86岁的胡兆森心情激动,思绪飞转。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26岁的胡兆森与1200多名代表共同见证载入史册的历史时刻:聆听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投票通过第一部宪法、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60年弹指一挥间,胡兆森亲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感受“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伟大历程。

    鞍钢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

    大学毕业前,胡兆森并不知道鞍钢在哪里。1951年,响应“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做人民最需要的工作”的号召。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动力学专业的他服从组织分配,来到鞍山钢铁公司。

    出生于江南古镇的斯文小伙,一下子被“”到粗汉子扎堆的东北,胡兆森没有任何不适应。从钳工到架工,他飞快地投入车间生产的火热浪潮,并用业余时间办起几百人的技术学习班,为工友们补习数学等基础知识。

    在火热的建设年代,胡兆森挤出时间学习俄语,废寝忘食地向国外专家学习先进技术。短短几年内,他就为鞍钢的高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新华社在1953年11月9日发出的消息中这样写道:“正在热情参加鞍钢某号高炉工程建设的模范技术员胡兆森,已被铁东区东街第七选区提为代表候选人。这位年轻的优秀技术员不久以前曾经提出一项重要建议,扫清了该高炉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

    1954年8月,年仅26岁的胡兆森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宪法,是我最难忘的大事之一。”胡兆森回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当天,1200多名代表热切地聆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3个多小时的报告,引起阵阵潮水般的掌声。“我紧张地拿起笔记本,一句一句地记,一边记一边鼓掌。”胡兆森说。

    真正的高潮出现在5天后。当代表们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代表们全体起立,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消息传出后,百姓自发上街游行,北京的天安门前、大街小巷,几十万人鼓掌、欢呼,热烈拥护这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终身难忘的历史时刻。代表们乘坐的车开得很慢,大家一路欢呼着回到驻地,我连嗓子都喊哑了。”胡兆森笑着说,“大家真的有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这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中国还有伟大的建设在后面,我们恰逢其时。

    “每一次人大会议都是加油鼓劲

    “我听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知道祖国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我们随时准备到这些地方去!”1955年7月,胡兆森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告的“一五计划”欢欣鼓舞,这样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说。

    “每一次人大会议,都是给我加油鼓劲,我这一辈子都觉得时间不够用。”鞍钢的工友们发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胡兆森更加拼命了。那段时间,在“三班倒”的情况下,任何班次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我白天黑夜都在工厂,根本不回家,所以我的第一个孩子是老伴带大的。”说起家人,老人至今有些歉疚。

    1956年6月27日,胡兆森在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以《向全国人民汇报》为题作发言:“在这里我要向同志们宣誓,今后我一定要百倍努力遵照着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方针,把我的一切都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好今天的工作,准备将来做更多的工作!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

    60年间,当选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胡兆森关注着每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也关心着从会议传出的每一条消息、每一项政策。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今天,在这位老人心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高度肯定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当年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响亮号召交叠在一起。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