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靖一锤子砸翻七颗印
夏门古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梁中靖,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夏门梁氏第十世族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农历五月廿四出生,是一位名动京晋、青史留名的历史人物。清道光年间有名的“赵二姑”冤案就是他给昭雪的。
A夏门古堡彰显着梁氏家族的智慧
灵石县城西南九公里处有个夏门村,夏门村依山傍水,汾河从东向西绕村而去,夏门村实际是在一座古堡里。
古堡的兴盛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灵石县志》载,梁氏家族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生前死后受赠荣誉者达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其中最有名者是梁中靖。
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迄今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损坏,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
百尺楼以峭壁为屏,以峻岭为靠,以汾河为险,以磐石为基。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百尺楼”。
每逢春日,登临百尺楼顶,远眺东山,艳阳高照,万道霞光,俯视汾河,波涛滚滚,汹涌奔流,汾河两岸,田园阡陌,杨柳婆娑,一派生机勃勃,草长莺飞,春和景明的景象,这就是灵石古八景之一的“夏门春晓”。
B家道中落梁中靖半耕半读,考取功名
梁中靖是梁氏第十世族人,从曾祖梁谦开始,其三世“习儒业不求仕进”。祖父梁宏魏,研习经学,是梁氏家族在乾隆前期少数贡生之一。父亲梁绘星七岁开始上学,天资聪颖,对于二十三史尤为精通,谈论古今,了然于胸。
梁中靖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常说,读书难道仅仅是为了科举吗?言外之意告诉孩子们成才的途径不止为官一条,应把眼界放开些。但在封建年代,这种开明的眼光是很不入流的,追求功名仍是许多读书人的追求。父亲只好继续秉承和发扬“耕读传家”的祖训,尽心尽力教育孩子们,不仅成才还需立品。
曾任繁峙县、右玉县教谕的夏门梁氏七世族人梁枢告老还乡后,在自己家创办私塾,梁中靖在这里学习,品学兼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发奋苦读之时,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父母相继去世。家庭的变故,使得大哥中廉不得不放弃学业,承担起照顾家庭及抚育小弟的重担,二哥中简出嗣胞伯为子,四弟还小,梁中靖面临着失学的窘境。好心人考虑到实际情况,大都劝他放弃学业务农或经商,梁中靖说,“不读书何以继先志,乃益笃于学。”他坚定的信念感动了大哥梁中廉,大哥不仅同意他继续读书,而且竭尽全力“日夜训诲”,梁中靖从此开始了半耕半读的求学生涯。
灵石人才济济,每年录取考生的名额有限,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功夫不负有心人。嘉庆三年(1798),梁中靖考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考中进士,成为清代灵石县第五位文进士、夏门梁氏家族第一位进士,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为祖先赢得了荣光。这年,梁中靖37岁。
嘉庆四年乾隆帝死后,嘉庆皇帝亲政,面对官场腐败严重,社会风气败坏的现象,嘉庆虽下大力气处治诛杀了包括和珅在内的一大批贪官污吏,提出了“咸与维新”的方针,但均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全国烽烟四起、朝政积弊严重的困难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梁中靖考中进士,只得到了一个庶吉士散馆空名,两年后,获候补知县的名额,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宏愿仍遥遥无期,他只得带着满腹遗憾回到家乡。居家8年,以执教为业,在他的教育下,不少人取得了生员、监生、贡生资格。他胞弟梁中孚、族弟梁中与、侄子梁象晋以及梁永魁、梁园棣等先后均考中举人,成为国家栋梁。
道光二年(1822),58岁的梁中靖督理五城街道京察一等,旋掌京畿道监察御史。道光十年(1830),转任大理寺少卿,稽查左翼宗学,这时他已65岁。道光十一年(1831),迁升为太仆寺卿,署光禄寺卿(正三品),成为当时声望较大的一代名臣。梁中靖之后,又有许多梁家族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颇多建树。夏门梁家与两渡何家、静升王家、蒜峪陈家齐名,成为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C梁中靖为赵二姑伸冤道光帝惩治多名贪官
道光三年(1823),榆次县发生了一起官宦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
榆次东双村农民赵添和的女儿赵二姑,13岁,性格刚毅,品貌端庄。阴历六月初一,父下地耕耘,母去送饭,留二姑一人守门,邻家子闫思虎趁机而入,二姑因力不能拒,被强暴奸污。赵家父女状告到县衙,县令受贿,反诬和奸,逼供之下,二姑悲愤难忍,以死抗争,她从袖中抽出剪刀猛刺咽喉,随衙帮助申辩的叔父赵添中急忙上前抢救,当他抽出剪刀时,二姑当场气绝身亡。县令却诬陷为侄女申辩的赵添中当堂杀人,并唆使堂上县吏提供伪证。
赵二姑的母亲上诉到府衙,府台袒护县令,仍逼她说自己是诬告,其母悲愤交加,一头撞向公堂,顿时血流满地,幸亏其父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无奈之下,其父赵添和到京城投诉至御史梁中靖台下,梁中靖仔细询问了案情始末,以为原判决与事实不符,应予澄清,便奏知皇帝。
道光当即传旨,令山西巡抚邱树棠提审此案。邱树棠接旨后没有亲审,他委托山西按察使卢元伟、太原知府沈琮、忻州知州庆纯、平定州知州贾亮采、太原县知县章颂椿及榆次县知县吕锡龄会审,结果仍维持原判。梁中靖通过进一步了解案情,彻底弄清了赵二姑的冤情及山西各级官吏串通包庇、收受贿赂的情况,即刻进宫向道光帝汇报。
道光四年二月初三(1824年4月1日),道光帝下旨说案件疑窦丛生,需要重审。在梁中靖的亲自参与下,最终经刑部审理,真相大白,沉冤申雪。
道光四年五月初二(1824年5月29日),道光帝降旨命将山西地方有关官员押解来京:“榆次县知县吕锡龄著即革职,太原府知府沈琮、忻州知州庆纯、平定州知州贾亮采、太原县知县章颂椿俱著解任,著邱树棠即行派委妥员迅速押解来京。榆次县门丁苏大尤为案内要犯,即著落吕锡龄于任所交出,不准借词脱逃。同应讯之榆次县刑书董必达,皂役曹宗洛,散役要维、郝明、武思德、郝添源,仵作李文及说合过钱之卜尊周等一并提齐,分起解送到部,归案质讯。该抚务严饬委员沿途小心管解,赶紧行走,倘有疏虞,惟该抚是问,恐不能当此重咎也。”山西巡抚邱树棠随即按照皇帝旨意,将承审闫思虎一案之府、州、县各员押解到京,交给刑部严议。
赵二姑一案,让道光皇帝深感各地吏治之坏不得人心,于是他又下旨让各地官员以此案为诫,并借机整顿腐败的官场。这个案子震动了朝野上下,对道光帝下决心整饬吏治起了关键作用,对贪官污吏起到了强大的震摄作用。不过,前朝问题成堆,积重难返,他虽然痛下决心,怎奈官僚阳奉阴违,巧言搪塞,收效甚微。
道光四年六月十三(1824年7月9日),道光帝再下谕旨明示此案处理结果。最后,奸污赵二姑的恶棍被处死,知县以上7名官员被查处问罪。依道光帝旨意,榆次县为赵二姑建坊旌表,御赐坊上楹联为:髫龄赴义千秋节,劲气回天六月寒。侍讲学士顾莼为其撰写了碑文,大学士祁隽藻为其撰写了《赵烈女辞》。
赵二姑案,是梁中靖冲破层层阻力、力主为民伸冤的一桩惊天大案。为什么这个民间小小的案子如此牵动着皇帝的心呢?关键是它发生的背景与众不同,它发生在清朝统治逐渐腐朽没落的历史时刻,发生在国家军备废驰、财政困难、吏治极端败坏、官场积弊最严重的历史背景下,震惊朝野,也震惊了皇帝。所以,这个案子被写进了正史《清史稿》,山西则写进了《山西大典》,榆次、灵石也写进了本邑《县志》。
难怪现在民间还流传着那首上百年的民谣,“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个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了七颗印”,足见梁中靖所办此案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