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来了第一书记(二)张羽:“第一书记”进村四个月后……

16.03.2016  17:52

 


              我已在为期两年的村“第一书记”职位上任职四个月了。回想今年8月初,单位领导要求选派我去村里任职第一书记,并多次找我谈话委以重任,同时予以鼓励。这对于我这个工作仅三年多的“小白”来说,内心很忐忑。吕梁市、岚县两级组织部对我们这批“第一书记”进行了培训,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党建工作;搞好扶贫工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稳定;推动村级平等制度;引导村民合理合法办事。党建工作我之前在单位也接触过,但只是略知皮毛,现在要带动一个村子搞好党建,需要我去党支部更好地学习。于是,经过筛选和推荐,我在吕梁市离石区东关五星党支部进行了学习。这样的学习让我对党组织机构建设、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心里有了底。  
              8月7日,领导一行送我入村——岚城镇双井村。双井村位于岚县县城以北13公里处,交通不便,无村办企业,也没有养殖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致富困难。全村有215户、776人,但常住人口仅为140户、276人,可用耕地2400亩,人均耕地3亩,可灌溉面积几乎没有。这个村是吕梁市新闻办今年刚接手的扶贫点,对于村子的了解也仅限于之前和领导实地调研时的情况,那我的工作切入点就从了解更加详细的村况开始。
“地是刮金板,土是养命根”,农民的根本是土地,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要想让村子富起来,必须要使整个村子的土地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在和村支书将整个村子里可耕种的四个山头走完后,我发现很多没有田间路的土地都是荒废的,而且杂草丛生;在山下平坦的地方,有一部分土地则因为坡上种树挡住了阳光,不能种植。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可耕种土地很少很贫瘠的山村来说,相当严重,这个问题在我随后的走访中,也得到了验证。 
              白蓝拴,59岁,1997年从省六建下了岗,一直没有把户口迁回到村里,因为村里没有土地分给他。从下岗到现在,夫妻俩只能耕种老白妻子的土地,在土地不够种的情况下,只能租种土地。既然是租种土地,农机具无法使用的土地就不能租,而全村唯一有田间路的梁上土地十分有限,难以施展手脚。
              我记得8月23日去他家的时候,他穿的衣服到处都是补丁,手里拿着纸卷的烟,吸上一口无奈地笑了笑说:“书记,能给我多种几亩地,闺女上大学的学费就不愁了。过几天,就要送她去忻州学院,要准备7000多块钱。家里的谷子、玉米只能便宜处理了,不管怎样先凑够学费吧!”他的难处我很能理解——上学对于生长在穷山沟里的人来说,是唯一走出去的路。而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张无奈的笑脸,让我感觉到在这里的扶贫任务任重道远。我还记得他掰着手指给我计算今年粮食价格下跌后的利润:“一亩玉米丰收了,产个1000多斤,总共也就卖个800多元。而成本呢? 5斤种子60元,肥料150元,打药60元,这都不包括耕地、浇灌和收割的费用,再加上人工费、油料费,卖粮食的钱也就刚够本钱,我们这一年就白忙活了!”说着又无奈地笑了笑。
              白蓝拴的问题是双井村乃至咱们整个国家种地农民的普遍问题。在和村支两委干部了解和讨论之后,我感觉,双井村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没有任何的矿产,没有养殖业,现在唯一的收入就来自于这2400亩地,那我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让这2400亩地最大面积、最大效益地得到利用,这是我扶贫的底线——农民连地都不能种好,引进其他项目简直是不可能。
              修田间路的费用对于我所在的全额事业单位来说,完全不可能负担得起。而双井村村集体没有收入,前期只能借助于国家的扶持。我翻阅相关文件,了解到吕梁市里有这方面的政策。我给相关部门都写了申请,盖了公章,然后和村支两委的干部挨个跑,一天见不上就等两天。反正我们都商量好了,这个事情就是要拉下脸、扯下皮,必须要做,决不罢休。  
              但是,事情远远比想象的要难,尤其对于双井村——就在不久前,因为扶贫办扶持项目里有免费发放土豆种子一项,可工作人员购买的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引起双井村村民集体上访。本是一件好事,却引发负面效应,因此很多领导对于双井村很是忌惮。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挨个到各部门拍胸脯,保证这次修路绝不出现问题,一定公开公正。但是,即便我们拍烂了胸脯,也很难挽回一个健康正面的形象 
              于是,我只能和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沟通,让单位做后盾。单位刚刚帮助协调岚县举行的“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活动做了新闻发布会,打响了“土豆花开了”第一炮。于是,岚县发改局的刘局长终于答应去双井村看看了。刘局长在和我考察过后,完全了解了双井村的问题,对于修田间路十分支持,表示回去就安排向上级报送,当月就要立项,最快明年开春就动工。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将村里整个三道梁上的田间路测量精确。一周时间里,我和村里的干部走遍了整个田间路,东梁1550米,前梁1430米,再加上通往邻村后黄签梁上的3050米,总计6030米。修路的问题总算要解决了,我第一时间将这个事情告诉了白蓝拴,告诉他以后不用再发愁没有合适的地种了,所有双井村的梁地都能用上农机具。这次他不再有那种无奈的笑容了,他拉着我的手说:“这真是解决了双井村子孙后代最大的问题。 
              田间路是能修了,但是双井村种植量最大、品质最好的谷子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成为村民致富的瓶颈。光解决了种庄稼的路,没有农产品销路也不行。于是,单位领导提出,咱们帮助双井村卖小米,在网上开个店,由单位负责宣传,齐心协力让双井村农民腰包鼓起来。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网上卖的东西都要来自正规企业,现在单位也无法注册企业,那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其它小米企业合作。最初我们也和比较大的一些企业沟通过,得到的答复是“对岚县小米不了解,不愿意冒风险。”这种已经有固定供应商的大企业不好合作,我想,就找那种刚起步的、最好是岚县本地的企业合作。很走运,在我想寻求合作的时候,发现村子附近北白家庄的合作社今年已经投资了将近300万元来做小米生意,初步接触后,双方感觉此事靠谱。该企业品牌是“岚州香”,经营者是父子俩,都是北白家庄人,在太原做建材生意赚了钱,回来准备做小米生意。目前,他们正在大力投资扩建,对于谷子的需求量极大,但前提是产品必须通过山西省检验中心检验。得知这一消息,我们单位领导多次到企业洽谈合作事项,允许他们在包装上印上“吕梁市新闻办扶贫点”字样,然后帮助他们在网上宣传双井村的小米,前提是对于双井村的小米,他们要高于市场价来收购。 
              可喜的是,山西省检验中心检测出,双井村的小米营养元素含量甚至高于沁州黄,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与“岚州香”的合作。甚至,岚州香企业也开始考虑明年在双井村建立谷子种植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双井村小米出路的问题。然而,在最近的接触中,我们遭遇了谷子价格直线下跌期,从9月份的2.6元一斤,跌到1.4元,到如今(12月份)一斤的价格仅仅只有1.2元,本来已经准备运输的谷子也只能先搬回家。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企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很快“岚州香”老总就要带着技术人员到村里挨家挨户看谷子了,我却高兴不起来,想想一个月前的价格是2.6元,现在即便是比1.2元高,也会让很多百姓纠结——要知道今年开春时候,谷子的价格是3元,而去年、前年的价格是3.4元。  
              在和村民聊天中,我深深感到这些农民很朴实,他们告诉我,只要比市场价高一些卖出去就很好了,囤下等价高等不起,孩子要读书,老人要看病,都指着这些谷子卖出去变成钱。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2020年要实现区域整体脱贫,那么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粮食价格的下跌是暂时的。于是,只要有机会,不论是开学习讨论的会议,还是和村民聊天时,我都会强调:“别急,粮食价格一定会涨起来的,因为‘十三五’就是让咱们农民脱贫的。”  
              谈到以后,我还想在双井村里做点啥,其实,有太多的大小事情等着我。比如,这个村子里还有一些平地,因为种树遮挡阳光导致荒废的问题要解决;夏天村里用水吃紧,要新挖一口井;还有西沟一片干枯的河道要改建成田地。现在,在村子里的一个库房里,仍然放着岚县体育局赠送的健身器材,没有一个地方安装。村委门口的一块荒地是原本规划好的一个集体活动的小广场,但一直没有建设,这个问题我们也已经在解决中了。岚县农经中心已经给拨了6万元,县发改局也答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准备明年开春就开始修建。村子里的主干道在2012年修过一次,但是没有修排水系统,导致现在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行走。河道改造也正在解决中,经过多次洽谈,县发改局也答应将河道改建上报,明年开春就挖开埋管道。(本来村里在下雨的时候主干道没有排水,现在挖开埋下水管道,让水从下水管道流走。)
              当了四个月的村第一书记,时间很短,我感悟却很深。我深深地理解了和农民打交道时,情商比智商重要——他们一年四季就指望庄稼能有一个好收成,好养家糊口,他们每天的心思都在那几亩地上。如果他连地都种不好,粮食也卖不好,你跟他讲再怎么科学合理的道理,也不如一个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甚至不如几句安抚的话语。对于我来讲,目前的双井村还不适合推广新品种(目前农民不接受新品种的谷子,或者其它经济作物,农民之前上过当,此事转变需要过程),或者推广养殖业,或者推广一些“高大上”的农作物。因为,村民们经不起折腾,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不如先把双井村的耕地问题先解决了,即便是种植最普通、最不起眼、最不挣钱的谷子,也必须要先让村民能够满负荷种植,能够全部卖出,能够过上安心的日子。因为就我走访的村民来说,他们其实很好满足,他们对日子的要求很朴实。  
              村民牛新堂,58岁,早早没了爹娘,自己拉扯两个弟弟长大,靠着自己的十三亩地,给两个弟弟都娶了媳妇,而自己直到今天仍然打着光棍, 他们一大家每天过得很满足。他说:“一年养一只猪,为的就是过年了可以吃些肉,吃的油是拿着自己种植的麻籽换的,上次种的麻籽换的油,一直吃了快两年了。”说到这里,他有点得意:“两个弟弟的孩子上学,也是靠种地,今年收玉米用了刚买的机器,还白得了不少奖励的钱。”对他们来说,每年能把自己手里的的土地种好,当年的日子就美滋滋了。农民的朴实对我触动很大,一直生活在城里人的竞争、攀比、晒幸福中,现在想想,过日子像他们一样朴实无华才有意义。农民的眼界确实有限,他们有时候会为在你看来很小的事情理论不休,甚至来找我调解,那是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小,他们解决事情的办法只有那几亩土地的收成,所以不论什么事情,他们会想得很细致、周全,甚至考虑下一代是否会因为这个事情闹矛盾。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觉得不值一提——我们认为,将来还不知道政策变成啥了,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农民一旦被一件事情困住,能解决的方法又不多,事情就变得很难了。 
              对于以后的工作,现在的我也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子,也不会去想两年后让村子变成什么样子。我想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总之,不闲着,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村民。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已经确定的事情顺利实施,给村民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  
              记者手记:刚见到张羽,他的热情一下子便感染了我,也许是因为与记者接触的多,他的话总能触碰到记者的新闻敏感点。在滔滔不绝的两个小时里,他就像讲故事一样在阐述着他的想法、做法,虽不时也有叹息,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信心与希望。第一书记就应该是这样,阳光胆量有担当,相信有了越来越多的张羽似的第一书记,一定能够为乡村带来活力与希望!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    审定:赵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