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岭区:九成中小学生已享优质教育资源

06.07.2017  17:38

  近两年来,杏花岭区推进“大学区制”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教育资源优势最大化,使“上家门口的好校名校”的学生数翻了一番还多,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昨日,在全省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杏花岭区作为我市义务教育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唯一试点进行了经验交流。

  杏花岭区现有中小学校66所,“名校”云集,但同时,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学位数量不足,“择校热”现象明显。2015年起,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杏花岭区教育局决定以新建路小学、后小河小学、新道街小学三所“名校”先行先试,探索“大学区制”办学体制改革路径,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整体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当年9月,“紧凑型”大学区管理制正式实施,原羊市街小学更名为“新建路小学羊市街校区”,原西缉虎营小学更名为“后小河小学西缉虎营校区”,原国师街第二小学更名为“新道街小学国师街二校校区”。一个法人,多个校区,优质学校校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优质学校委派管理人员(副校长)担任成员校常务校长,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保持一致。“名校”的加入,使原普通小学昔日门可罗雀的冷清场景不见了,学校一下子有了“人气”。以羊市街小学为例,2016年一年级学生增长165%,家长们由原来质疑学校“挂羊头卖狗肉”,变为提前“拿着户口本询问是否能在这个学校上学。”

  随后,杏花岭区实施“学校发展共同体”,根据“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基本原则,把全区小学划分为7个发展共同体,初中划分为3个发展共同体,学校之间突破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比如,五一路小学作为小学共同体的“组长”之一,就带领着“副组长”建设北路小学,以及“成员校”职工新街小学、大东关小学、杨家峪乡联校。较之于“紧凑型”的大学区管理体制,“学校发展共同体”相对松散,既充分发挥“大学区制”的优势,同时避免“一刀切”。自此,杏花岭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大幕序幕彻底拉开。2016年,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发展,“名校”集团化办学作为第三种办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办学模式立足于充分发挥“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程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等资源优势,直接让“名校”介入新建小区的新建学校,使“新学校”建设之始就是“好学校”,从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随着新建路小学富力华庭分校、双明分校和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的正式投入使用,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已经成型。

  目前,杏花岭区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良好的互动互赢氛围逐步形成,激发了教师的动力,91%的学生享受到学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区“择校热”、“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据统计,两年来,新增优质教育学位6600个,惠及6600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