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的微商并非无药可治

11.04.2017  09:48
微商 北青 消费者 朋友 什么样 经营 平台 商品 产品 电商

海外代购、人肉回国、原单正品……随着国内消费群体需求不断增大,海外代购已经不满足于在各大购物平台上驻足,而是将版图扩展到微信“朋友圈”当中,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社交平台变成了争夺客源的新战场。据分析,微信代购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偷税漏税。代购者将商品从海外带入国内或者直接邮寄回国,逃避了缴纳进出口关税。二是维权难。消费者一般不知道代购者的真实姓名,很多代购店铺没有正规注册,只要经营者将消费者从好友名单中删除,就无法继续联系。三是真假难辨。卖家多以“代购商”自居,销售的却是高仿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蒙骗消费者。

过度营销、畸形营销、三无产品、以次充好、层层加价,代理“变味”,商业生态悖逆基本的公序良俗和伦理底线,“杀熟”、“坑熟”屡见不鲜。什么样的群体,做什么样的商品;什么样的团队,带出什么样的牛人;什么样的营销,制造什么样的奇迹。在“学问”颇多的微商圈,这样的理论随处可见,如果是诚信经营的本分微商,行走在商业道路上非常实用。但如果落到了“心术不正”的卖家手中,结果不堪设想。

微商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无统一认知的定义。但狭义地理解,我们可以称微商为“利用微信、微博等移动终端平台,通过手机开店来完成网络购物的相关活动”。很明显,“朋友圈里卖商品”无疑是对微商最为直接与简单的理解。眼下,使用微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朋友圈已被微商占领,不知不觉咋多了这么多卖货的朋友?仔细琢磨,他们卖货有个共性,天冷提醒你加衣,佳节祝福第一个@你,分享一些心灵鸡汤、情感段子,偶尔还夹杂着屌丝逆袭变富豪的励志案例。

除此之外,还有“不知疲倦”的刷屏,诱人产品分享、骄傲的巨额订单、火线诚招代理。在一个以朋友为磁极的封闭空间内,汹涌席卷每个角落,朋友圈变成了生意圈。更让人不敢想象的是,为了迎合不良卖家的种种心理,造假软件为一体的畸形链条也正在形成。

作为一种商品交易方式,微商也好,电商也罢,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购物行为并无差别,不同之处不过是利用的手段和购物的途径而已。比如商场购物是消费者直接去消费,而电商通过网络,微商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其实质都是经营与消费行为。近来关于“微商乱象”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大量媒体曝微商“疯狂的面膜”:多杂牌,利润达数十倍,消费者难以维权,销售手段类似传销等等,媒体呼吁,实现“微商”规范有序而非野蛮生长,避免朋友圈成为三无产品、传销的“法外之地”,已成为摆在社会和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考题。

此前,商务部《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国家为了规范无店铺零售业经营行为,维护流通秩序和商业环境,保护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所做出的积极尝试,今后无执照、不缴税、自由发展的微商经营现状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就目前而言,微商与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电商等一样,还缺少必要的、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约束。这导致了一些网络交易与移动终端平台交易行为,很难被监督甚至存在执法管理空白。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对现有相关法律进行充实与完善,将电商、微商的相关经营与销售行为纳入管理;比如,对微商有必要设置相关限制,并进行资质等管理;又如对三无产品用《产品质量法》加以规范;再如对消费欺诈,通过司法途径维权最为恰当;另一方面,必须尽快研究与讨论、调查与论证,然后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给予约束与规范,避免“疯狂的面膜”等微商行为成为“法外之地”,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难发现,微商自其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的“微商乱象”中最多上演的一幕就是“杀熟”,利用熟人关系、虚假宣传和信息不对称攫取暴利,如果消协组织做好微商监测,及时对消费者发出警示,则其手段将不得施展。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微商并不赚钱,只是因迷信微商模式,被虚构的成功例子诱惑,成为这场“致富神话”的牺牲品。而媒体揭露微商的黑幕,让公众看清楚微商“致富神话”的真相,有助于戳破泡沫,从而净化微商网店空间,让认真踏实的微商健康发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微商环境,促进微商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