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高铁究竟能走多远?

28.10.2014  17:35

过去几年中,中国已与老挝、泰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签署了高铁领域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与缅甸、波兰、印度和中亚部分国家也达成了合作发展铁路的共识。可以说,成绩喜人,10月27日,经济日报刊文称,中俄签署“莫斯科—喀山”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中国南车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交参建该州高铁的投标意向书……,这一好消息,立马出行在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等知名网站显要位置。有网友跟帖表示,中国高铁太让人骄傲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高铁及相关轨道车等设备走向全球市场,重塑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表明“中国制造”开始从低端产品迈向高端技术装备。

中国高铁正在加速驶向全球市场,在新闻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北车南车招标价格一再下降,缘于动车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缘于规模化生产和采购以及产品定型带来的研发投入的大幅减少。目前,我国动车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核心部件已可以自主生产。因此,价格下降说明我国动车组的生产已越来越成熟,高速列车技术迈进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的中国高铁,让国家总理李克强国事出访时特别有底气向周边国家推销。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高铁是否会有出国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我国高铁享誉全球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铁出口情况并未给人们带来惊喜:截至目前,我国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也就是“高铁”车辆尚未正式走出国门。专家指出,动车组的出口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很多因素,非常复杂。比如,建高铁需要一定的人口稠密度、需要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世界在建高铁并不是很多。

尽管现如今,中国高铁技术由学习到引领,再到赶超,技术领先全球,但是还是有许多还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根据一个国家的地质、气候、物产等方面因素设计出适合自己国家的高铁,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严格,以“高效、低碳、节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普遍共识,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国家有了修建高铁的计划,并开始付诸实施。可以说,中国高铁前景广阔,但是要及时抓住机遇,全新尝试将会持续提升中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国高铁企业对发达市场的适应能力,让自己能走的更远。李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