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前委机关途经山西 毛泽东夜宿五台山
已是深秋,碧空下,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越显庄严,山风吹过,塔身风铃悠扬作响,伴之隐约佛乐,顿显古刹雅趣。就在这白塔所处的塔院寺里,藏着一处红色革命遗址——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
1948年4月9日,毛泽东率中央前委机关进入山西境内已成为解放区的五台山地域时,天降大雪,起伏连绵的群山仿佛覆盖了一条洁白的棉被。“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富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不时将目光投向车窗外,欣赏着银装素裹的壮美山河。“我们今天就住在五台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下车步行,迎着漫天风雪,登上海拔2800米的五台山鸿门岩,住进了塔院寺的方丈院。方丈院是一进三院,当年毛泽东居于后院正房左间,周恩来住在后院东房北套间,任弼时住在后院西房北套间,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住在中院和前院,共约二百人。如今,后院被辟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而中院和前院仍是僧侣们的修行场所。
毛泽东三论五台山
2014年10月18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时,首先被纪念馆大门两侧的木制楹联吸引: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是出自唐朝白居易《戒杀》里的诗句,当年毛泽东走进方丈院看到这副楹联时,对身边的人说,应广泛宣传。接着他边走边解释,我们不是从僧人‘放生’的立场出发莫打三春鸟,而是从它们是益虫能保护林木这点出发的。”路居纪念馆工作人员王春琴介绍。
方丈院后院进门的照壁上,刻着毛泽东于1938年3月3日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临别赠言里的最后一句话: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这句话里的“五台山”,正是指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这是1938年年初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创建的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毕业出去以后,无论在前方后方,内线外线,都要努力去创造无数大大小小的抗日根据地,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
记者查阅史料得知,毛泽东到五台山之前,除了这次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临别赠言里提到五台山,还分别有两次在不同场合下提到过五台山。
1938年3月,毛泽东在为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奔赴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送行时对他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毛泽东将聂荣臻与鲁智深这两个著名人物联系起来谈,不仅让白求恩大夫了解到五台山的历史、现状以及中国文化背景,又明确了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坚作用。
另一次是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给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讲话时,曾这样说:“……过去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人说,他曾切实地把大观园考察过一番。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你们的作品‘大纲’是全中国,‘小纲’是五台山。”毛泽东将五台山上升到与“全中国”相提并论的高度,足见这座北方名山在他心目中的特殊位置。
数年之后,作为中共领导人的毛泽东首次造访革命老根据地五台山,除了盎然游兴,必然另有深意。
拜访僧侣看望民众
根据相关记载,当晚,塔院寺老方丈请毛泽东一行品尝了素斋。饭间,毛泽东还饶有兴致地询问鲁智深和杨五郎是在五台山哪座寺庙里出家,之后还给大家讲起梁山好汉和杨家将的故事。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就结伴登上山海楼。此时雪住天晴,他们手扶栏杆,极目远眺,但见五台山群峰簇拥,寺宇梵宫沐浴在霞光之中,景象极为壮观!“那里是河北的山区,再往下就是冀中平原。”毛泽东面朝东南方向,目光炯炯,大手挥处,似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灿烂未来。
随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游览蒙藏合作社及其他寺院。来到文殊殿时,几名僧人正在整理从其它寺庙移来的残缺不全的清代大藏经,毛泽东指着残破的佛经,惋惜地叹道:“这么好的文物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实在可惜!”在参观天王殿途中,毛泽东无意间看到四大天王塑像背后被人掏了个大洞,再环视四周,发现几尊佛像也少了脑袋、缺了胳膊。“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寺庙和文物,绝不能让祖国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毛泽东叮嘱随行的当地干部:“你们要抓紧寺院的修复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等革命胜利后可以开放,供广大人民参观游览。”
在罗喉寺,周恩来问到这里的僧人都有哪些民族的,当地干部回答:“除汉族外,有蒙、藏、满族。”周恩来旋即嘱咐:“要学会搞统战工作,团结各族僧人,把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做好。”
随后,毛泽东一行还在杨林街看望了当地百姓。在一个烟摊前,他看见有个摆摊做买卖的老人,就信步走上前问道:“你是当地人吗?买卖怎么样?”老头见有人跟他打招呼,便大着嗓门答道:“我是本地人,买卖还可以。”毛泽东向老人买了一包哈德门,又看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身上大衣的狐皮领子,便随口问道:“你看我这衣领子好吗?”老人说:“好好,你这人高大,穿这衣服肯定暖和。”毛泽东道:“马马虎虎,马马虎虎。”说完跟老人握了握手:“要好好生产,以后会有好日子过呢!”
毛泽东走了,这位名叫董福才的老汉才知刚才买烟、说话的就是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的毛泽东。
当天下午,毛泽东一行离开五台山,继续向河北西柏坡进发。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院落整洁有致,建筑格局呈现明末清初四合院风格,院中摆放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坐姿雕像。位于正房的毛泽东居室简朴、整洁,炕上铺一块床板,床板上是一床军被,地上摆有方桌,桌上有砚台,灶台上有火盆和铜茶壶等物件。东房的周恩来居室和西房的任弼时居室,屋内陈设基本相仿。“室内现有陈设都是1969年依据原样复制的。”王春琴介绍说。
纪念馆内,时有游人造访。“来五台山之前查阅相关资料时,就知道这里有毛泽东路居纪念馆,所以这里是此行必看的景点。”几位来自北京的游客认真地参观完纪念馆后,不忘拍照留念。相比有备而来的北京游客,来自内蒙古的杨丽英是游完塔院寺后“偶然”发现这里的,“这里是山西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正好可以给10岁的女儿上一堂‘红色’课程。”
○简介
1948年3月23日,在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的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前委机关三千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途经山西,于4月9日来到五台山,夜宿塔院寺方丈院。
在短暂的时间里,毛泽东观赏了青、黄庙古迹,访问了汉、蒙、藏同胞,勉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武装起来保卫胜利果实。次日,从五台山出发,经长城岭,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奠定坚实的基础。1969年,五台山当地政府按照毛泽东路居时原样对塔院寺方丈院进行恢复陈列。现保存有5个路居室,另有3个展厅,是山西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对话
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馆长梁沈伟:
五台山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山西晚报: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机关途经五台山,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
梁沈伟: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迅速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决定将中央机关由战局稳定的西北地区移驻华北地区。当年3月23日,中央机关离开延安,向河北西柏坡进发,4月9日到达五台山并夜宿于此。
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进驻西柏坡村。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指挥了三大战役,谋划了“建国大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与“进京赶考”,让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接受人民群众的考验。
山西晚报:建立五台山毛泽东路居纪念馆意义何在?
梁沈伟:五台山是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机关进入河北之前在山西的最后一站。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夜宿白塔之下的佛舍,吃斋饭,访僧侣,了解宗教界对于共产党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革命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尊重佛教、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同时也是我党宗教政策的体现。
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然仅有短暂的一宿,但在五台山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五台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山”的美好记忆。
○手记
一座心系苍生的丰碑
幽深、静谧,这座独居一隅的小院像一位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让来访者忆昔抚今。漫步其间,触摸着一扇扇裱糊着麻纸的窗棂和一件件散发着古旧气息的器物,恍惚间,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错。
那样一个雪夜,那个魁梧的身影,在四方的院子里踱来踱去,烟雾缭绕下,他是在偷享安逸古寺中的一刻闲暇,还是毫无松懈地谋略着未来共和国的构架?
黎明到来,万丈朝晖中,这个魁梧的身影又出现在佛堂庙前,对话僧侣,翻阅佛经,瞻仰文物。在满怀慈悲的释迦牟尼佛法世界里,伟人的心中,早已矗立一座心系苍生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