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谣言频袭 记者支招助您练就“火眼金睛”

12.01.2016  09:36

  1月10日晚,微信朋友圈突然刷屏一个“微信故事”的链接:用户在微信中打开这一链接,就能从中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发出多少个微信红包、这一年新认识了多少个好友、收获了朋友们多少个赞、微信运动一共走出多少步数……

  然而没多久,一条“新闻”让还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的网友惊慌不已:有部分用户在朋友圈中称,该链接“千万不要进,(黑客)马上把支付宝(微信)的钱转出去,已经有人被盗”,还称加载该链接时“很慢,已经在盗取资料”。

  这条消息引起了众多用户的“集体恐慌”,不少人纷纷提取微信钱包里的零钱,还有人赶紧解除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甚至还提醒朋友“如果我这个号向你借钱,千万别理。”一时间,一拥而上的“哄抢式”提钱,让强大的微信服务器几乎陷入了瘫痪,不少人接到“由于提现用户太多,请稍后重试”等类似提示。

  好在腾讯和阿里在这一事件上很快达成共识。当晚,微信和支付宝连夜发表声明辟谣,称该链接不是病毒或木马,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据了解,“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 PRO 版”准备的“小插曲”互动,目的是让用户纪念2015年。由于访问量火爆,致使该链接打不开或者打开缓慢,开发方正在进一步优化。

  一条本该充满美好回忆的小链接,为何竟演变成2016开年第一“微信谣言”?

   半数以上谣言与安全食品疾病有关

  去年12月,中山大学研究人员在《谣言分析报告》中指出,微信朋友圈谣言消息中半数以上都围绕着人身(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三大死亡焦虑主题;此外,喜欢用100%等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激起大家的恐惧情绪;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且与所述主题相关性差。

  1月11日晚的这场“黑客链接”谣言正符合这几点:一是涉及财产安全;二是有“鲜活案例”——“有人已经被盗”,并配以图片。虽然大家转发的图片几乎是相同的几张图,但已经抱有“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心理的用户,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判断能力,甚至不少人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还在善意提醒别人,成为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

  简单两招助您识别朋友圈谣言

  《谣言分析报告》指出,“60后”“70后”容易成为信谣、传谣、造谣的主力军,“80后”“90后”由于经常通过互联网获知更全面的信息,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较强。

  那么,如何识别朋友圈谣言,避免上当受骗?记者为您支两招。

  一是搜索帖子。有网友说得好:“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 Google。 ”虽然这句话调侃成分颇大,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10日晚上的这场谣言,只要在百度等搜索软件上搜索“微信公开课 PRO” ,搜索结果中不乏理智又科学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恐慌情绪,可以帮助您判断其是否为谣言。

  二是查证源头。针对研究报告类、养生类、排名类信息,消息源是否权威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发出来的。尤其是遇到涉及人身(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等方面的消息,如果来源不是政府机构或者权威媒体的消息,那么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您大可不必轻信,更不要“随手一转”,在不知不觉中作了谣言的传播者。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