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必过即为愚
明天就是西方所谓的愚人节。耳闻目睹其隔空传说多,落地行走少,心中称幸。
约10年前,人们感叹国外节日大行其道,传统节日门庭冷落。最近几年,洋节热度不减,情人节、圣诞节愈过愈红火,传统节日也升温奇快,元宵、中秋等都弄得热闹非凡,甚至还创设了“光棍节”,大众购物,万众消费。再加上国际通行节日,妇女节、护士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差不多天天都是好日子,对痴迷者堪称“喜洋洋者矣”!
摆脱无涯苦役、追求幸福生活乃人生旨圭。因此尊崇天地为名,还是缅怀先贤为号,抑或区分时令、彰显轮回、庆祝丰收、思念亲人等,既有传承价值、现实意义,又调剂、充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于家于国都有益处。
问题在于过犹不及,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患上了节日病。一方面增广天数。普通日子已没法过,整天想着法子或找着茬过节日,连万圣节之类都不放过,念念有辞,左思右想。另一方面延长时限。必过之节,1天弄成3天,3天过成5天,春节7日,前缀后加,非折腾1个月不过瘾。并且,还颠倒情景。本该酝酿思绪、厚重情感的日子化作兴高采烈时候就罢了,连慎终追远的清明节也疯狂消费,大肆饕餮。人神共愤!
饮酒误事,玩物丧志。耽于过年过节,既误事又丧志,生而平凡,死而黯淡,不足与谋,不必期盼。
其一,耗费金钱。即使普通人家,过年过节也要比平时多花钱,或改善吃喝,或添置衣物,惯例也。年轻一代无论穷富,绝大多数都手脚开放,无节度,少收敛,以为常事。及至节日来临,复欲望大盛,血脉贲张,再上层楼,再生花样。今天看电影,明天弄头发,或朋友聚餐,或外出旅游……所思所想悉为享受,所作所为皆是花费。普通人家,挣钱难,花钱易,沦为贫穷也就势在必然。
其二,浪费时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想创造奇迹,有所斩获,离不开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学生提高成绩,农民增加产量,工人多出产品,小贩聚集财富,莫不如此。有节必过显然相悖。一方面,工作或游玩,时间上前者已占优势,另一方面,游玩后精力、体力不济,还需时间休息和恢复。一里一外,过节浪费了诸多光阴,效率和收成必然大打折扣。
其三,削弱情感。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悲剧其多,喜剧甚少,原因在于悲剧能极大宣泄人的内心活动,净化和积淀情感,校正和提高认知。而喜剧无此功能,也难以留下印迹。过年过节即如演出和观看喜剧,当时当地玩得嗨、爽得快,真实痕迹不深,印象模糊,不仅无助于增加情感,尤有副作用在,使人之情感停留在极浅极薄层面。
其四,简化思维。人只有在安静环境里、清净状态下,才能思维活跃、思考缜密、思虑周全。两条件缺一,效果即会减损,全失,则浮光掠影,聊胜于无。过年过节即等于两者俱失,所停所行,人声鼎沸、鸡鸣犬吠、行色匆忙、疲于奔命,所感所受,推杯换盏、杯盘狼藉、胃肠活跃、无休无眠。诸葛孔明云:宁静以致远。热闹的节日只会使人思维趋简,并且过得越频繁,思考能力散失得越快,以至于了无踪影。
其五,空洞自我。对世界和人生认知清晰、觉悟透彻,主体性就会很强,幸福感也很高;依赖于外物者,主体意识和幸福感自然等而下之。迷恋过年过节属于后者。他们所以百过不厌,朝思暮想,是因为节日如同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并且使大脑分泌能产生快乐情绪的多巴胺。快乐次数多,时间长,他们也会变得更开朗、乐观和自信。但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非年非节则郁郁寡欢,并且不自信,少进取心。
节日不可不过,不可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