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眼”盯紧扬尘污染 “智慧脑”守护白云蓝天
遇到扬尘超标,工地内外两道累计长度达420米的智能化自动喷淋系统便会自动开启,加之配备的16台雾炮,每台覆盖半径约30米,可实现工地扬尘区域的全覆盖……6月3日,“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记者团来到杏花岭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工地,实地感受工地扬尘治理的神奇之处。
杏花岭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总投资规模约5.26亿元,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补齐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片区主城区内没有综合性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形成与长风商务区、市图—省博片区遥相呼应的城市北部文化新高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区。
进入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度达7米的全封闭式围挡。出入口设置了封闭式车辆清洗平台和沉淀池,配备了高压水枪。工地内所有的道路,均用混凝土硬化处理。施工作业区,全部用绿色的防尘网封闭起来。中高考临近,记者发现钢筋加工区也设置降噪棚,最大限度降低钢筋加工噪音污染。
在扬尘治理公示牌上,显示该工地为扬尘治理A级单位。“这意味着100分的满分,工地的扬尘治理评分在90分以上。”市城乡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党委委员王建介绍:“目前,六城区国有土地上开工建设的近200个工地,获评扬尘治理A级的单位共有14家。”
扬尘治理的好坏,感受最深的是周边的居民。“站在我家楼上,该工地便尽收眼底。”家住龙城苑的居民史晨墨介绍,“今年春天大风天气多,但没有看到该工地起尘。”施工方负责人陆军表示,工地的扬尘治理费用超过1000万元,约占工程造价的2%。
记者留意到,进入工地的执法人员全部配置了执法记录仪——利用北斗系统、视频与语音实时采集、5G通讯的方式,数公里之外的市城乡管理局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对执法人员巡查工地次数、工作时长等工作情况,全部在线监控与记录。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负责人冯劲松介绍,在工地关键位置加装的可视化系统,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机及时掌握相关工地扬尘治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目前,我市不少工地处于出土阶段。工地的渣土车是否正规?是否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是否将渣土倾倒至指定的渣土场?是否存在超载等违法行为?智慧环卫系统因地制宜在全国首创了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模式,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了从工地源头运输至渣土终端处置的全闭环管理。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我市100余辆渣土车、5个工地和10个渣土场试运行。
相对于渣土车,环卫作业车的数量更为庞大,对道路扬尘的治理更为重要。冯劲松介绍,目前纳入智慧环卫系统监管的各类作业车辆共计3200辆,部署人员、车辆及卡口等视频无线采集端9000余路,根据车载终端及传感设备判断实时作业效果,智慧环卫系统监管的大屏幕上,可通过热力图清晰获知每条道路作业趟次以及各作业车辆在各路段的作业时间。
2020年至2022年,该系统下发调度令共计1.3万余条,在车辆未增加的情况下,作业里程从日均1.2万公里提升至4万公里以上,2023年一季度较2020年同期作业里程提升151%,单车平均工作效率提升7%。
近期,依托市环卫产业管理中心监测车辆随机抽检我市道路路面积尘量,检测结果显示,我市道路全部优于国标要求的路面尘土量下限值(一级道路10g/㎡,二级道路15g/㎡),特别是今年2月与3月,一级道路、二级道路分别低于下限值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