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推进“清化收” 让农村家底更厚实 家业更殷实

13.06.2022  07:28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端午节期间,市民走进稻田公园,体验插秧的乐趣。

  工作虽忙,但“一肩三挑”的王志忠最近心情不错,干劲十足,“南那条土路,我们准备全部硬化,还有200亩撂荒地,准备建设蔬菜温室大棚。

  “‘家底’摸清了,债权债务理顺了,村集体发展有了方向,村民越来越拥护咱。”晋源区姚村镇西邵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忠,还兼任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清化收”工作的深入实施,让他干起工作来游刃有余。

  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农村,焦点难点也在农村。乡大城小的晋源区,农村加之村改居社区有77个。村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今年以来,晋源区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坚持把“清化收”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以农村集体经营合同清理、村级债务化解、新增资源收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让农村“家底”更厚实、“家业”更殷实、腰包更鼓实。

  清理问题合同 澄清农村“家底

  曾经,一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并且随着时间、关系和利益等多种因素叠加,此类问题在许多农村变得复杂。

  “把不规范的合同揪出来、晒干净,势必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困难可想而知。”王志忠说。地处晋源区南端的西邵村,有村民1455人,耕地面积476亩。人均不足三分地,且村内有54家大中小企业,不规范合同尤其是“口头合同”“单据合同”“隐形合同”“口袋合同”等,导致村集体经济严重受损,村民颇有怨言,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西邵村“清化收”工作动员会上,村“两委”迅速统一思想——“利于发展、尊重历史、积极稳妥”。

  瞅准目标,合同清理工作率先从宣传发动开始。村干部带头,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先从自身及亲戚邻居入手,继而全村铺开。

  摸底排查中,西邵村还聘请了专业律师和测绘团队,重点围绕农耕地、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机动地及门店、厂房、学校、机井等资产,以地找人、以人找地,分类登记、建立台账,用尺子挨个地块丈量,辅以专业的法律意见书。

  不到半个月时间,28份合同被清理出来,金额共计194.8886万元。其中不乏签少占多、低价租赁的,有长期不履行合同约定的,有违规更改用途的,还有承包年限超出法律规定的。

  排查清理的同时,西邵村在会计及律师团队的指导下,围绕新增资源,按照资源性质、法律法规、规范合同签订等6个重要环节,定承包时限、定收费标准、定交费方式、定议事程序、定管理规则、定监督方式,全面依法建章立制,规范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

  西邵村的经验做法很快在晋源区全面推开。“我们明确区主抓、镇主导、村主体三级负责制,以村自查、镇普查、区调查的方式,抽丝剥茧,澄清‘家底’,为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源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张来弟说,目前共摸排合同3234份,其中问题合同2003份。

  “过去,一些集体资产归属不清,不但未能惠及村民,还造成资源浪费、闲置贬值。清理后,村集体摸清了‘家底’,增加了收入,我们为村民干实事心里也有了底气。”晋祠镇三家村党支部书记白庆丰谈起“清化”带来的变化,颇有感触。

  化解债权债务 甩掉发展“包袱

  化解村级债权债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剂”。

  如何有效化解村级债权债务,甩掉发展“包袱”?晋源区的做法是——规范一批、取缔一批、兑现一批,通过分类施策,依法处置,理顺债权债务,化解问题矛盾。同时,把好债务新增关、把严事务准入关、把紧村级支出关,尽最大可能减轻基层负担,最大限度压缩非必要支出,为壮大集体经济打开新的局面。

  “通过清旧账、理烂账、建新账,农村集体债权债务彻底排查清理。”张来弟说,对于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合同,晋源区按照区认定、镇通知、村落实的程序,坚持“三个一批”全面清理处置。

  规范完善一批。对于内容不完整、要素不齐全、约定不明确、式样不规范、超出法定期限的合同和三角债、半拉子账,通过修订内容、补充要素、界定时限、明确权利义务等,予以规范完善,使其合情合理。

  取缔处理一批。对于问题合同、可撤销的合同、无效合同,采取依法变更、解除或撤销等方法,取消取缔。其中对有损集体利益的违法合同和问题账,一般问题由镇村处理,情况复杂的提级办理,由区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及时介入,依纪依法处置。

  兑现清收一批。对于无效债权和清收难度较大、欠拖不结的僵尸账,采取分期还款、组织催收、兑账核减、追缴补收以及终止合同等方法,督导合同兑现落实。此期间对于村集体拖欠生活困难者债务、工资性债务等优先偿还。

  通过“三个一批”,切实规范了农村“三资”合同,理顺了债权债务,化解了问题矛盾,强化了村级管理,维护了村集体的合法利益。

  “以前不知道啥是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后来看到村里依法依章规范了违规合同,才慢慢了解这项工作,现在大家伙都知道这是一件有利于村集体发展的大好事儿。”西邵村村民李培仁拿到村里欠了十几年的5000元垃圾清运费后,直夸新上任的村干部有担当、办实事。

  随着“清化收”的深入推进,一方面理顺了体制机制、化解了风险矛盾,提升了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的长远效益正逐步显现——通过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赢得了民心、唤回了新风。

  如今的西邵村,组建起红白理事会,村民不再是互相攀比,茶余饭后聊的更多的是村集体发展和增收致富的话题。

  拓宽产业收入 鼓起农民腰包

  “‘清化收’工作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步。如果把集体资产比喻成‘蛋糕’,改革不仅是要切好‘蛋糕’,还要把‘蛋糕’做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受益。”晋源区委书记张农寿表示。

  从不规范合同中挖潜力,在陈年旧账中淘金子,向新增地源要效益,西邵村累计追回集体资产178.8万元;北瓦窑村清出集体机动地840亩……

  “依托靠近晋阳桥这座‘网红桥’和沿汾河资源优势,我们计划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种植,打造食品基地和摄影基地,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预计每年村集体至少增收140万元。”晋源街道北瓦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祥说,“村里将把资金用在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及其他民生事业上,花好每一分钱,让村民共享改革成果。

  鱼菜混养、一水两用、一棚双收,晋祠镇三家村特色种植、养殖做得风生水起。村西头的鱼菜混养基地二期工程主体建设基本完工。“二期工程需要的120亩土地,是今年‘清化收’时流转出来的,共建设温室大棚17座,可提供70余个就业岗位。”村党支部书记白庆丰说。

  三家村村民程晨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基地打工,“离家近,每个月领3500元工资,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还能为家乡作贡献,心里美美的。

  以稻田公园闻名的晋祠镇花塔村,这几天村民们忙着插秧。一垄垄肥沃的水田中,庄稼把式穿着及膝的雨靴,推着插秧机泥泞前行,身后留下郁郁葱葱的秧苗迎风舞动。“靠着稻田公园,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00余万元,今年,公园又流转了250亩土地,扩大晋祠大米种植规模。”晋祠镇党委副书记、花塔村党总支书记左力祺说,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花塔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坚持“种好一粒米,织密一张网,绘就一幅图”,实现了乡村和美、百姓和顺、社会和谐“三和共融”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张农寿表示,将着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金融、信息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观光经济,培育农村集体稳定收入来源;坚持实施“”“”战略,推动稻花城项目“稻之城”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晋祠大米、晋源花卉、特色果蔬、中药材种植四大特色产业,持续打造拳头产品;推广发展鱼菜综合种养示范项目,探索节能增效、绿色生产新模式,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