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财政:“十二五”期间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之路

03.02.2016  19:03


晋城市财政局副调研员 续永福

“十二五”期间,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紧紧围绕财政管理与改革为中心,抓住机遇、借势发力,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快行快试,走出了一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的发展之路。

一是理论制度的指引。“十二五”期间,我市与上海复旦大学深度合作,以晋城市民生财政建设研究为基础,设立晋城市民生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以系统学习财政部、省厅和全国先进地市经验为载体,结合实际出台18套制度办法,分别从政府、财政等层面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专家和中介机构管理、财政内部协调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全方位的规定办法、意见,为预算绩效管理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绩效队伍的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2012年市财政局成立绩效评价科开始,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科(股)室负责此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共有4个县区设立了绩效评价科(股)室,占全部县区的66.67%,其余县区均由预算科负责此项工作,绩效评价机构从无到有,实现绩效评价机构全覆盖,参与绩效评价的中介机构由开始的1家到10家,本着“立规矩,带队伍”的原则,严格把关精心组织考核,能独立完成绩效评价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加,预算绩效管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是学习交流的提升。走出去引进来,打破僵局开阔视野,“十二五”期间,分别到广州、西安、上海、焦作等地学习取经,山东省临沂市、德州市、湖北省洪湖市、山西省财政厅、阳泉、晋中、长治、襄垣等市、县的财政部门、人大、协会人员分别到我局调研、交流、学习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学习沟通,改变我们的工作思维和方法,提升自身绩效管理水平,克服了预算单位不理解、不配合、中介机构力量薄弱和制度不健全的困难,在全社会逐步树立起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初步形成了人大、政府、财政、审计和中介机构共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四是多维度的宣传培训。为使各预算部门更多地了解和认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部门评价机构和第三方中介机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知识380余次,中国财经报登载《用绩效手段推动改革——山西省晋城市财政预算绩效改革纪实》、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报第52期专刊《循序渐进谋规范 善做善成谱新篇——晋城市财政局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部科研所《财政研究简报》刊文晋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创新案例、太行日报整版刊登《花钱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以评价促管理 以管理促效益》答记者问。同时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班。财政部预算司、科研所同志、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分别来我市授课调研。几年来,累计培训5600人次,培训对象覆盖各县(市、区)分管县长、财政局长、市直各预算单位主要领导、市财政局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和中介机构人员。大规模、多角度、高质量的宣传培训,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五是实践的探索与创新。“十二五”期间,所有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全覆盖,财政部门在预算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累计对327个项目和26个部门整体支出实施了重点评价,涉及资金98.81亿元;对10个项目进行了事前评估,涉及资金2.6亿元;对各县(市、区)2014年度乡级财力保障情况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配1000万元补助经费;总结完善100余套项目评价和部门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绩效评价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的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转变,由单纯的项目评价向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转变,由单独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向县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和乡镇财力保障绩效评价转变。

六是“智库”建设的支撑。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推行离不开各类专家学者、第三方中介机构和监督指导人员的大力支持。目前,市级专家学者库、中介机构库和监督指导库已建立,三个“智库”实行滚动化动态管理,为绩效目标审核、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评价报告的评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我市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从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中嵌入绩效目标申报表到开发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对市级300余家预算单位2015、2016年度部门预算3000余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行了审核,实现了绩效目标与项目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各县(市、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中,年底100%的县区可运用此系统,助推各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强度,而且得到了预算单位的认可和接受,为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赢得了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