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树痴”王小宽
左一为王小宽
1984年至今,虽年过古稀,依然倾情岗位,退而不休,每天清晨五点半就到工地
数九寒天打树坑,一镐一个白印儿。他虎口震裂、手背冻破,天天流着血
干上园林绿化后,从来不坐办公室,天天扛着工具和园林工人风里来、雨里去
“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人间四月天”。
泽州公园的樱花树下,慈爱的母亲扶着牙牙学语的稚子走在明媚的暖阳里;玉龙潭公园的春水湖畔,帅气的小伙子为心爱的姑娘留下青春的吉光片羽;植物公园的千米步道上,相扶相携的老人漫步于落英缤纷的夕阳里……是啊,这样美的春光岂可辜负?
在你笑着闹着走过春风的时候,在你心怀喜悦穿行于街心花园的时候,或许那位和你在迎春花畔擦肩而过的老人你没有在意,或许路旁那位摸着银杏树的长者你以为不过是谁家的老爷爷。你不知道的是,今日这满城春色,有他的半生辛劳和付出。
他就是晋城市园林局原副局长、年届70、人称“树痴”的王小宽。
迎着困难上,敢啃硬骨头在播撒绿色的征途中一路担当
1979年,在部队摸爬滚打了15年的王小宽转业到了晋城县城建局,在政工股长的位置上干了5年后,组织上派他组建晋城市(原县级市)园林绿化处。当时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认知度低,觉得天天在土里头种树栽花,不还是农民么!
但转业了的王小宽依然当自己是个兵。“既然是个兵,就得服从命令。组织让干啥咱就去干啥,干一行要爱一行。”在城建局的三间办公室里摆上桌子,挂上了园林绿化处的牌子;东奔西跑凑了11个人,晋城的园林绿化在他手上起步了。
一上路就碰上了“硬骨头”。
1986年冬天,泽州路开通。这是晋城升格地级市后新建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市委、市政府要求高质量、快速度地完成道路绿化。王小宽和处里绿化队的队员根据晋城的气候、温度、湿度条件,又参考了兄弟城市的绿化后,决定选择雪松作为泽州路的主要绿化树种。
数九寒天打树坑,土地比石头还硬,镐头刨下去,一镐一个白印儿。王小宽的虎口震裂、手背冻破,天天流着血;穿着厚厚的大棉鞋,脚还是冷得没知觉,可后背上出的汗能在军大衣上渍出一圈圈白印子。就这样,王小宽带着工人们挖好了树坑,一天都没耽误。
雪松喜光、耐旱但对土质要求很高。王小宽却发现泽州路上的土质太差、缺乏营养,树种进去就算活下来也长不好。为了改良土壤,王小宽拉了牛粪和炉灰,再担上大粪和坑土进行搅拌,然后回填到坑里作为底土。 天天担粪,身上总是一股大粪味儿,他每天回到家把军大衣挂在门外边才敢进门。
春天来了,树种下去了,因为前期底土打得好,三十年过去了,当年只有两米多高的雪松已然华茂如盖,成为晋城市独有的风景。
22年间,园林绿化处升格成了晋城市园林局,王小宽也从处长成了副局长。名称变了,职务变了,但吃苦耐劳、乐于作为的精神没变,敢啃硬骨头,敢于担当的勇气不减。
王小宽的老搭档、原市园林局副总园艺师李伟虎给我们讲述了他“抠劲儿”的故事。
有一年选绿化苗木时,和一家供应商订了一批银杏,要求树干通直圆满,轮生枝层次强,胸径在20厘米。苗木回来后,王小宽发现部分苗木胸径只有15厘米,坚决要退货。“已经运来了,也不差几公分,种下去看不出来”。供应商好说歹说。王小宽说,别说5厘米,就是少一厘米都不行。
在当时的园林处,用谁家的苗有严格的规定,采购苗木都是集体作决定。后来实行招标制,每年年初,由供应商报价,价低者得,敞开窗户从不搞暗箱操作。和王小宽打过交道的苗木商都知道在晋城挣不下大钱。但他们也知道,只要苗木合格、价钱公道就肯定不会拖欠苗木款。
从原来黄泥裸露、尘土乱飞到现在绿草茵茵、花团锦簇,从绿地零记录到现在的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从园林绿化几乎一片空白到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的殊荣……这几十年,王小宽和园林工人们至少栽种了上百万株乔灌木。晋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王小宽和园林人用心血与汗水播撒的绿色。
1999年,王小宽获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2002年,晋城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小宽同志学习的决定”。2005年,退休的前一年,他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人物。
精研技术,钟情事业景观成了精品,人成了“树痴”
在晋城,说起园林绿化的技术权威,王小宽首屈一指。
市园林绿化二大队副队长马双高告诉记者,一般城市园林绿化成活率的标准是80%左右,而晋城的绿化成活率都在98%以上,这个数据在山西乃至华北都是一流的。
奇迹是如何实现的?马双高说,全靠王局长制订的园林绿化种植操作规范。什么树打坑应该多深多宽,什么季节注意防治什么病虫害,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苗木选择标准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有一整套规范,都是“王处”在二三十年种树栽花中总结出的经验。
出身农家初中毕业的王小宽,干上园林绿化后,从来不坐办公室,天天扛着工具和园林工人风里来、雨里去,一点一滴摸索着各种苗木的技术要领和生长习性。
记者采访王小宽时曾有一次集体座谈,老人不善言辞,但一谈起种树就滔滔不绝。有记者问他种树的成活率为啥会有那么高?他脱口而出:“按规矩来,树就肯定种不死。”
王小宽种树的规矩很多。“北方的土质、营养、光照、雨水等和南方相比条件差一些,这就要求必须提高种植要求。比如同样种一棵苗,可能在南方挖四五十厘米深的坑就能成活,在北方就要挖到六七十厘米深。如果碰到土壤贫瘠的地方,还需要提前施肥改良土壤,这样才能保证苗木成活。”他说:“多活一棵树就是为国家多节约一份资金。”
晋济高速南出入口景观绿化是王小宽的得意之作。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绿化风格以油松为主,结合晋城市特有花灌木营造出了“太行山自然微缩景观”。栽植了3米以上的油松27118株、造景油松302株,碧桃、连翘、黄杨等花灌木18000余株,这个工程获得了“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3月29日,记者采访时和王小宽一起来这里体验。八年过去了,王小宽亲手种下的桃树已经繁枝嫩蕊花开次第,小山坡上的油松舒展着绿色的臂膀,浅色的嫩柳在风中摇摆。王小宽指着一棵姿态独特的景观松告诉记者:“这棵树是在陵川东部的山上选回来的,因为长在崖边风大的地方,所以树冠长不高针叶只能向下伸展,造型很独特,放在山坡上就像和人招手似的。”不止这一棵,这里的每一棵造景油松,他都能说出七七八八,这棵为啥种在这里,那棵能达到什么样的景观效果。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眼里都放着光。
走到另一片绿地里的时候,王小宽忽然看到一个广告牌倾倒在地上,70岁的老人立刻跑过去,嘴里喃喃念叨着“是不是把我的树砸坏了啊?”到了跟前儿一看,真有两棵油松被齐腰砸倒了。他摸着树皮看着记者:“这么大的两棵树少说也长了几十年了,真是可惜啊。”我们顿时感觉到,他真是人们所说的“树痴”,对每一棵树都饱含深情。
退而不休,老而有为用行动在岁月深处写下了崇高
从18岁参军到部队,15年军旅生涯和家人分隔两地,转业后天天在工地守着苗木忙活不停。几十年里,他没带妻子逛过公园,也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聊过家常。妻子左小荣和他说过:“上班的时候天天在工地上,连双休日都不在家。以后退休了可好好歇着安度晚年。”孩子们也盼着他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可家里人没想到,王小宽把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和退休前一个样。
2006年,王小宽退休了。市园林局的领导希望他能接受局里的返聘,在技术上好好带一带年轻人。“多年的辛劳身患多种疾病。妻子患脑血栓十多年,更是需要人照顾。”他有点犹豫。可组织需要和几十年对树的感情又牵着他的心。退休没几天,他又披上军大衣出现在晋焦高速东出口景观绿化工地。
退休后的王小宽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天清晨五点半就到工地,2007年初春,天气冷得出奇,鼻涕流下来瞬间就能冻住,可王小宽依旧和绿化队员们一起整地、打坑、施肥、栽植、支护、扩盘、浇水、铺膜,每一道工序都亲自示范,毫不马虎,总是看着每一棵树入了坑、培了土才披着夕阳的余晖回家。在他的带领下,晋焦高速东出口景观绿化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返聘的几年里,王小宽作为技术指导,相继完成了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泽州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北出入口绿化及白马寺山植物园绿化。那几年里,他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奔波在市区各个绿化现场,沿途随时停下来查树,针对问题及时处理。
2013年,王小宽67岁,身体上的毛病更多了。他和局领导商量不再返聘,“以后有啥让我干的随叫随到”。
回家把这事儿一说,妻子孩子都很高兴,觉得老头子这下能清闲度晚年了。没想到,王小宽名声在外,各县有啥重要的绿化工程,都想着叫他来指导指导。以前骑着自行车市区跑,如今坐着车县里跑,泽州县的丹河湿地绿化工程他去过,阳城绿道建设他去过,高平、沁水的县城绿化他也去过。从去年开始,王小宽又被高平请去为炎帝陵的绿化出谋划策。
就这样,退休十年里,他在园林绿化上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有人说他傻,在岗时没给自己捞点好处,退了休每天不闲着,糟践身体。还有人说他算得是“糊涂账”,但正是这一笔笔“糊涂账”,算明白了一个4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呕心沥血服务人民的拳拳之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利益和个人安乐,生命如同水中落花,随波逐流而去。但像王小宽这样,干事创业,一生作为,造福千秋,一辈子很长。因为,青山绿树会记住他,人民群众会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