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推进精准扶贫 要致富先得找对路
“种中药材这几年,一年能收入三四万。现在盖起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了。”翻晾着院子里的黄芩,55岁的赵有林高兴地说。她是山西晋城市陵川县潞城镇侯庄村人,这几年靠种药材,“总算把穷帽子扔了”。
行走在晋城市贫困地区,几乎看不见一个闲人,村民们忙着销售药材、种植大棚蔬菜等;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忙着研究脱贫规划,指导帮助发展生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已有3.9万多户、12.5万人实现增收脱贫。
干部驻村,开好处方巧施治
“瞅准优势,综合施治。这是驻村干部给俺村开出的脱贫‘处方’。”泽州县大泉河村支书秦海生说,近几年,驻村干部对村情进行反复分析调研,在全村发展起300亩蚕桑园区、18栋蔬菜大棚,新建了两个能蓄积8000立方米的水池、一处500立方米秸秆气化站。如今又引进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目前已有108户建成投产,每户每年除自家用电外,又能增收1000多元。
大泉河村共有145户547人,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产业。5年前,驻村包扶干部针对村里养蚕的传统,陆续为村里建起了大棚,三季养蚕一季养菇。一栋大棚一年可养6张蚕,一张蚕摘100斤蚕茧,可收入1800元至2500元,加上蘑菇,效益比过去成倍增长。
“如今村民老少根本闲不下来,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人均收入已达到1万多块。”秦海生开心地说。
2011年以来,晋城市加大干部驻村扶贫工作力度,全市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共计帮扶496个村,已有12.5万人按原来标准脱贫。2015年,全市又启动了新一轮党员干部下乡扶贫工作,其中,扶贫工作队有426个,工作队员1200多人。他们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定规划,精准扶贫,当年又实现了30个村1.6万人脱贫。
发展产业,瞄准优势做文章
一到秋天,陵川县潞城镇的村民们就相互招呼着上山采摘连翘。路边有等待收药材的商贩,农民采摘的药材不等扛回家就直接卖了。“山上长的都是宝贝疙瘩,一转手就能变成现钱。”有村民说,一个手脚快的劳力一天能摘20多斤连翘,能挣一两百块钱。
“一年摘连翘收入6000多元,核桃能收入1万多……”潞城镇槐树岭村民王老汉说。近年来,晋城市把发展中药材作为陵川产业扶贫的主打产业。“十二五”期间,陵川实施“核桃、连翘、中药材、蔬菜、特色种养”五大产业发展战略。潞城镇累计栽植连翘4.3万亩,野生抚育中药材8000亩,建成春秋蔬菜大棚140栋、发展大田蔬菜2000亩,发展食用菌养殖大棚50栋,使贫困群众人均增加收入近1000元。
目前,陵川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基本形成了“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产销链。全县登记注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8个,建设中药材培育、深加工重点项目10个,与国内各大药材市场及30多个制药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精准扶贫,必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市扶贫办主任赵启明说。阳城县横河乡中寺村四周有析城山、小尖山、云蒙山、鳌背山环抱,曾是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自然环境优美,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2014年,县扶贫办以合作社联合发展的模式引导村民开办特色“农家乐”。2015年“五一”黄金周,24户“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
扶贫扶智,抓住关键强培训
“叮咚,叮咚”,随着淘宝旺旺的一串响声,37岁的沁水县端氏镇金峰村村民闫志波又完成了一笔生意。院子里,满地晾晒的黄花菜、4个桶式粮仓里的近万斤小麦、院墙角堆着的一堆红薯……是闫志波的“货源”。小院四周的10多间房屋是他的土特产加工车间。
闫志波以前在外打零工经常入不敷出,2011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后,他便打起了土特产的主意,做起了电商。牛刀初试成功后,他尝到了知识带来的好处,便时常参加市里县里组织的培训。3年前,他组织了村里50个农户,成立起了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当地农民种的谷子、小麦、红薯等在网上销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晋城在扶贫扶智过程中因地设班、因需设班,及时对农民进行适用技能培训。“参加了嫁接黄瓜技术培训后,大棚里的黄瓜长得特好,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正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劳作的潞城镇上郊村村民王忠胜说。2012年,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回来通过贷款先后建起了两栋大棚,3年时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光靠死力气不行,科学技术才是财神。如今年收入7万多块。”王忠胜摸着脑袋憨憨地笑着说。
2014年,晋城在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坚持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两年来,全市通过培训帮助8600多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