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艺校2015年文化下乡侧记

23.09.2015  19:38

        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晋中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只要是双休日或寒暑假,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风雨,都在为市委、市政府的“文化惠民”工程一路欢歌。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舞台扎在哪里,把欢乐带到哪里,把对群众的满腔热情洒向哪里。这支队伍就是晋中艺校文艺轻骑兵。

        痴心不改,情暖百姓五春秋

        晋中艺校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师生下乡演出,是在2011年7月,为了完成市委宣传部“红歌下基层——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下乡”演出任务。当时下乡演出考虑最多的是完成任务,但到基层后大家惊奇地发现,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他们宁愿丢掉手头的活计,宁愿不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宁愿推迟吃饭的时间,也不愿失去看演出的机会。演出结束后校领导组织参加演出的骨干教师讨论,最后决定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师生无偿下乡演出,一是为群众送文化,二是作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和2013年暑期,学校演出队在晋中市几个县区、工地演出20余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2014年,晋中市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倾力打造文化强市,晋中艺校更加如虎添翼,从当年5月至7月,历时两个月完成下乡演出22场,惠及群众近10万人。今年4月开始至今,晋中艺校文化下乡轻骑兵已在全市8个县区演出近40场。演出队在村镇、社区展开演出服务,把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老百姓身边,用优秀的作品唱响中国精神,用优秀的文化弘扬正气,鼓舞人,同时展示了晋中艺校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艺术功底。

        群众是最好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这样的定位。

      近年来,晋中艺校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命,打造了许多极具晋中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仅摘取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就有29朵。去年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新创晋中秧歌儿童剧《好女丫丫》夺取了第十一届中国·滨洲小戏艺术节八项大奖,当年11月又被国家艺术基金组委会评为舞台精品剧目,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专项扶持,如此殊荣在全国艺术中专中绝无仅有。

        欣喜之余,学校一班人又在思考,绝不能让获奖作品抱着奖牌睡大觉,要让这些高雅艺术走出校园,走出城市,走向农村,让群众真正享受艺术的魅力。为此,学校在策划下乡演出节目时,将去年和今年夺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十佳的五个晋剧折子戏和儿童剧《好女丫丫》写上了演出节目单。不出所料,所到之处,这些节目格外受欢迎。看到十几岁的学生能将剧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精准到位,观众不约而同将掌声送给了他们。获奖剧目《探庄》中,当李鑫同学扳起腿进行三个下蹲时,观众们凝神屏气,不敢出声,动作完成后,观众竖起大拇指说:“这才是真功夫,小小年纪,不容易啊!”在寿阳朝阳广场演出时,《好女丫丫》小主演何滢慧说:“当我背起妈妈时,看到台下的爷爷奶奶为我担心,为我流泪,我太感动了,我觉得自己演得还不够,回去还得继续努力。”好多观众听到台上的太谷秧歌,也不由自主跟着“得儿……”了起来,在榆社演出时,有的老人给学生讲述霸王鞭的发展演变过程,学生们听得意犹未尽,感叹说:“没想到霸王鞭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的确,当艺术真正回归于生活,回归于人民,它会汲取泥土中的营养,继续茁壮生长。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文化下乡暖民心。每年一到暑假,下乡演出就像在全校吹响了集结号、发出了动员令。校领导班子把下乡演出当作繁荣晋中文化事业、提升师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校长乔建蛮要求所有演职人员全情投入,拿出最好的作品与精神状态,与百姓心手相牵,共同谱写一曲民乐乐民的和谐乐章。校党委书记刘宪远多次与师生共同下乡,了解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为广大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他为艺校师生下乡演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送戏到田间,情深意更切。身怀七巧技,爱心桑梓献。”副校长刘丽玲每场演出都在现场,不仅担任演出编导任务,而且常常亲自上台演出。在平遥县朱坑乡庄则村的演出中,台前幕后忙碌了几小时的她应观众要求连唱6首歌曲和戏曲唱段,唱完累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令在场师生无不动容。

        从演出开始,所有的教师都自觉成为学生的监护人,无论坐车还是食宿,大家都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晚上回到学校,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是等学生全部回到宿舍才离开。盛夏酷暑,到哪里都是持续高温,但没有一个人请假,大家都明白,既然加入了学校演出队,既然是轻骑兵,就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每个演职人员都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演出团长吕志明,每场演出都得从出发到回校考虑周到,既是装卸工,又是戏曲小演员的化妆师;青年教师段奇珠,出发时是司机,一出场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员;还有音响师李立基、灯光师雷治安、服装师杨宝德等,他们都是身兼数职,演出前后要搬运舞台上的设备,演出时各司其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百姓演出,再苦也不叫苦,再累也不喊累,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演出就是演员的天,百姓更是艺术的天”,没有观众,演出就失去意义,没有演出,艺术就没有生存的土壤。8月18日下午在榆社岚峪村演出结束赶到李峪村时已是晚上8点半,但是村民们没有在家里看电视,也没有在有路灯的大街上乘凉,而是在露天剧场对着只点着一个灯泡的戏台耐心地等着演出队的到来。看着满场的男女老少期盼的神情,其情其景让所有师生深深感动:百姓需要优秀节目,就如同久旱的庄稼需要甘霖。——这成了晋中艺校全体演职人员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从第一场演出开始,每个演员就都准备了三个以上的节目,基本上做到了相邻地界节目不重样。随着演出范围的扩大,人均节目数量在不断增加,节目形式也在不断变换。在农村,村民大多白天在外打工,到晚上才回家,大家就都克服困难,将演出尽量安排在晚上,让更多的群众看到演出。好多专业教师放弃了假期在外挣钱的机会,只要是下乡演出的事,招之即来。团结就是力量,凝聚产生更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老百姓送去丰盛的文化大餐。

        搭起城乡联欢的大舞台

        文化下乡活动接近尾声,师生们上午抓紧时间休息,下午和晚上连轴转。有戏台的村子就在台上演,没戏台的村子就地布置场地,每到一处,演员们演得卖力,观众们看得开心、看得动情。村民们被艺术的魅力所打动,更被演员的表演所感染,也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在榆次后沟村,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所有在场的人都不为所动,台上演得激情四射,台下扭得不亦乐乎,还有两个游客主动到台上为歌者伴舞,直至演出结束都意犹未尽。在榆社县北马会村演出时,整个村子倾巢出动,聚集在村委大院,虽然没有戏台,但村民看得如醉如痴。演出前,孩子们有的在村委会议室好奇地看老师给学生化戏妆,有的在铺好的地毯上嬉戏打闹,那欢快的样子就像过年一样。随着节目一个个出场,有村民情不自禁主动要求上台,跟着伴奏即兴演唱《咱老百姓》。在榆社县东周村,乡文化站舞蹈队的婆姨们上台跳起了广场舞,舞姿虽然略显笨拙,但她们跳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赢得了台上台下热烈的掌声。随后,不少兴致所至的观众登上舞台和演员们一起共展歌喉、亲切互动,把整个演出推向高潮。这个舞台真正成了群众的舞台,老百姓的舞台,本来2个小时完成的演出任务,整整进行了3个半小时。当大家要离开村子时,村民们还站在原地依依不舍,他们与演出师生相约:明年再来!晋中艺校演出队搭起了城乡联欢的大舞台,抒发了文艺工作者对基层群众的深情厚谊。

        晋中艺校文艺轻骑兵用一个“”字在演出:以真诚之心认真做事,奉献真情。他们是最苦最累的艺术团体,同时也是最有生命力、最幸福的一个团队,因为他们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他们一路欢歌一路情,不但送文化,而且种文化,他们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他们立足基层、奉献文艺、服务群众,成为一支广受百姓欢迎和期盼的队伍。(来源:晋中日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