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推进央企重组应重视的问题
学习时报:推进央企重组应重视的问题
原文作者:朱福堂
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和重组,不断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一直都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主题。随着南车北车、中电投集团和国核技公司合并重组的推进,中央企业合并重组又一次引发社会热议。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不仅事关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成败,更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直接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分类、分行业制定全面综合的重组方案。
国务院国资委2003年成立之初,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总体上不大,企业实力总体上不强,因此当时提出了“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在未来几年形成80到100家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这样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央企业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从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12家;整体规模和实力今非昔比,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的数量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4年的47家,同时有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同行业中排名居前。因此,当前中央企业改革重组的主要矛盾不应再是规模和数量导向的,而应是效率和竞争力导向的。很多案例表明,企业规模大不代表竞争力强,再多的小舢板捆在一起也变不成航空母舰,很多企业的衰败正是因为企业规模太大超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出现了非常多的通过分拆提升效率的案例。
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重组,应该以中央企业主业的专业化发展为载体,根据需要来制定包括合并、分拆和重新组合等在内的整体方案。一是落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要求,围绕这些领域,分类、分行业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和重组。二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中央企业应该深入研究所在行业特性和自身的实力,制定明确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布局规划,通过重组来整合和集成产业链核心资源,不断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企业应该通过重组不断整合创新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
重组的主导方须具有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能力。总结企业并购世界史以及中央企业重组正反两方面的大量案例可以看出,凡是成功进行的合并式重组,都服从一些基本的规律,即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重组主导方,重组主导方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对其他重组企业的资源、业务和文化进行整合的能力强,能够较好地控制财务风险,实现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或者推动实现了业务的协同发展,使重组后的业务专业化程度更高、生产经营成本更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更强,提升了重组后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把重组时大而不强的虚胖真正变成了强健的体魄,实现了“1+1>2”的重组效果。
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重组,关键是以谁为重组主导方来实施重组,这是重组能否成功的一个大前提。一是应该尊重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筛选出组织体系合理、运营管理科学、主业竞争力强的中央企业,鼓励它们以强并弱以及进行产业上下游的合并重组,让效率高的企业整合带动效率低的企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这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更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时应以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运营管理模式为支撑,未来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都应具有强大的战略重组能力,不断做强中央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具有一席之地。三是慎重推动“强强联合”,重组不应只为减少所监管的同行业的企业数量。目前,一些行业的中央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下属企业动辄几十家到几百家,资产规模过千亿,员工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百万,如果简单进行合并重组,那么到底应该以谁为主导进行整合,重组实施的内部阻力是否太大,合并后的企业规模是否超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而导致“1+1<2”,这些都应全面考虑。
高度重视企业重组方案的执行和操作过程的控制。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在重组方案的制定、思想的统一、业务的整合与扩张、管理模式的移植、企业文化的融合、经理人的使用、薪酬体系的对接、不良资产的处置、富余职工的安置等各个方面,既要加快推进,审慎果断,更要创新思维,统筹布局。2004年9月,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第一家兼并重组的企业——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整体合并进入中粮集团,回眸当初合并重组操作的整个过程,经受了各种酸甜苦辣,体会是非常之深刻的。当时我们对被重组企业的具体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敞心扉,广纳言,稳定求发展;勤于思,慎于行,谋定而后动;定战略,抓执行,业绩为导向;选能人,重奖惩,传递新文化。
高度重视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应该尽量避免形成新的市场垄断。近些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国进民退”和垄断的质疑。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企业做大后形成市场垄断,市场话语权大大加强,必然会限制竞争和出现价格垄断行为,降低创新的动力,从长远看必然影响企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民生,有的甚至与国家讨价还价,因此其弊端十分明显。目前,这些现象在个别行业和领域已经存在。当年为了打破垄断和鼓励竞争,国家曾对石油、电信、电力、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中央企业进行了拆分,这些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提升了效率和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通过合并做大规模,各种负面效应难免会加大。即便是为了消除中央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内部竞争,也不一定非要采取合并重组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国资委层面的内部协调而实现,这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总之,在推动中央企业重组过程中,重组方案要科学全面、合理可行,重组主导方要有强大的管控能力和整合能力,重组操作团队始终要客观公正、包容友善、阳光透明、合法合规、深入细致,重组操作时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不能简单地一合了之,一定要在重组的过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目标。
(本文章摘自6月8日《学习时报》,作者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常务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