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产业将成“千年古县”沁水转型新方向

05.12.2014  13:34

  沁水县因沁河纵贯南北而得名。古有“舜耕历山”的传说,春秋属晋,战国属韩,汉别置沁水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复县,移治今址,距今已有1416年。

  2014年10月20日,在民政部第十八次“千年古县”专家评定会上,沁水县顺利通过评审,被确认为“千年古县”,成为我省继安泽、长子、襄垣和交城之后,第5个被命名的“千年古县”。

  “千年古县”评审是国家民政部和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联合开展的中华地名文化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近年来,我国陆续在全国现存的800多个“千年古县”中,精选出100个,由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宣传片在全球进行保护宣传,目前已确认出72个。

  显然,“千年古县”是中国的“驰名商标”,是一枚县域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印戳,是一块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历史遗迹印证千年文明

  千年沁水,随便抓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文明的汁液。

  在16000年到23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下川文化点亮了文明的火种。新石器时代,东大、神腰、八里坪文化沿沁河星罗棋布。舜耕历山,播撒五谷,观测天象,制定“物候历”,留下许多美丽传说。从周文王封原、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聚、尉迟恭隐居吕窑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发生在沁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当地留下了数十处国家、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传承了“千年古县”的毓秀和厚重。

  荆浩、常伦、赵树理等先贤名士彪炳青史,李翰、刘东星、张五典、张铨、孙居相等能臣名将德行高尚,他们如璀璨星河的耀眼明星,他们的言、行、文、事是沁水文化的结晶,为“千年古县”留下沉甸甸的文化积淀。

  山川锦绣,人文荟萃。从西到东,历山、白云洞、柳氏民居、太行洪谷、窦庄、三都古城等旅游景点,灵山秀水的孕育,厚重历史的熏陶,文化自信为 “千年古县”的申报储能蓄势。

   步履铿锵打造驰名商标

  着眼于“千年古县”名片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立足于遗产保护、旅游崛起、文化发展、招商引资、经济转型等方面的带动效应,2013年2月22日,沁水县决定启动申报“千年古县”。县政府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机构,县委书记范兆森(时任县长)亲自挂帅,划拨专门经费;组成了申报工作队伍;两周时间,从沁水到晋城到太原到国家民政部,一路上报。3月12日至4月26日45天文字汇报文本初稿出炉,十几次论证修改后5月10日定稿。县电视台马不停蹄地完成了40分钟的汇报片拍摄制作。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申报工作组南下福建泉州,北上陕西米脂县学习取经;相继开工柳氏民居、三都古城、窦庄古堡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历山景区也开门迎宾……

  2014年6月12日至13日,各级专家组到沁水实地踏勘,听取了申报工作汇报,对申报工作充分肯定并提出科学建议。

  10月20日,在民政部第18次“千年古县”专家评定会上,沁水县顺利通过评审,被确认为“千年古县”。从启动、实施到通过,仅用时20个月。

   文化势能转化发展动力

  “千年古县”已花落沁水。近期,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民政部将联合为沁水颁发“千年古县”牌匾。中央电视台将为沁水制作40分钟的宣传片,在CCTV10频道《古县探秘》栏目播放,还将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用中英双语宣传播放。

  这是荣誉,更是机遇。

  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蕴含着转型的扎实基础和深层动力,旅游文化产业将成为沁水县转型的新方向。

  “千年古县”的金字招牌,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传渠道,对于沁水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县民政局局长柴守江说:“用民政部专家的话说,‘千年古县’有十一大效应,世人聚集的平台效应,遗产保护的自觉效应,旅游崛起的策动效应,规划指导的前瞻效应,城市建管的升华效应,文化发展的创意效应,市民素养的提升效应,对外开放的立体效应,招商引资的魅力效应,品牌打造的叠加效应,经济发展的跨越效应。

  沁水人对“千年古县”品牌也有很深刻的认识,新一代沁水人将传承文化,继往开来,开创“千年古县”更加灿烂的未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