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强村富民——省旅游局在壶关县桥上乡开展旅游扶贫
2007年以来,省旅游局党组、包村局领导、8任驻村农村工作队坚持不懈致力于壶关县桥上乡的脱贫致富。特别是近三年来农村工作队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按照局党组旅游扶贫的思想,帮助壶关县桥上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攻坚方针政策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遵照壶关县委“做大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利用桥上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了“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发展思路,带领群众埋头苦干,成功开发了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乡村客栈、攀岩基地、地质博物馆、星级宾馆、峡谷漂流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了旅游扶贫从“输血”变“造血”的巨大变化,使桥上乡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旅游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几年前的不足500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元。
一、基本情况
桥上乡位于壶关县东南60公里处,东与河南省林州市接壤,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所在地,全乡境内山峦起伏、河道纵横、气候温暖,海拔最低处东川底486米,海拔最高处东脑1496米。较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东西两个气候区,东中部郊沟河一带温暖湿润,素有壶关“小江南”之称,西部紫团、东脑等村地势高气温低。全乡辖22个行政村,136个自然村,8896口人,版图面积85.3平方公里,山多地少。是一个山区贫困乡和旅游特色乡。2007年开发旅游之前,太行山大峡谷“藏在深山人未知”,祖祖辈辈的桥上人认为山大沟深是包袱,不晓得青山绿水是财富,守着金碗讨饭吃。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群山环抱的悬崖绝壁成为贫困落后的象征。从2007年省旅游局农村工作队进驻的当年,桥上乡迈出了旅游脱贫的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乡村发动,解放思想。
根据省旅游局党组和农村工作队的建议,壶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旅游业进行了新的定位。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旅游立业、旅游兴县、旅游富民,建设全市第一,全省一流旅游区的奋斗目标。工作队每年都专门向局党组报告扶贫计划和完成情况,近3年来,又把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作为旅游扶贫的抓手。省旅游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果断决策,为桥上乡人民的脱贫致富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桥上乡党委积极响应号召,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强乡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以创建农家旅游客栈为突破口,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为组长,村支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农家旅游客栈建设领导小组。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同志在桥上乡开设了党代表工作室,每季度听取桥上乡干部群众对乡村旅游和扶贫工作的意见。在省旅游局的指导下,把农家旅游客栈建设作为年度考核乡村两级干部的主要内容,与乡干部奖金、村干部工资挂钩,极大地调动了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农家旅游客栈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深入发动大力支持。坚持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强调农民开发主体或经营主体,更要强调他们自身要在思想上树立主体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家旅游客栈建设的现实意义,对全乡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作队、乡政府先后组织乡村干部群众到阳城皇城村、平遥古城、榆次后沟、太谷县、陵川凤凰村、河南栾川、长治老顶山、上海青浦、山东枣庄等农家旅游客栈建设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努力使农家旅游客栈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组织他们参加旅游交易会,为大峡谷旅游推广提供广泛平台。省旅游局每年在制定旅游推广计划时都把大峡谷作为重点,在资金、人力、展位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这两年来,工作队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每年为桥上乡引进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旅游厕所、道路、标识牌、乡村亮化等旅游基础建设项目。三是动员干部带头。农家旅游客栈能不能干,干部在说,群众在看。农民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开始,群众对开发旅游存有疑虑,工作队和桥上乡政府发动了多名村干部带头经营起了农家客栈。如大河村支书王文周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买了13张床。原村委主任李金生也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能住8个人。会计赵明生干脆把给儿子结婚盖的六间房全部办了客栈,有20张床位。儿子儿媳仍然住在老房子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着干部敢干,说明能干,3户带动了50户,大河村的床位很快达到了800余张。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桥上乡农家客栈已发展到223户,床位达到5460张。其中标间1717个,床位3400张;普间677个,床位2060张。
(二)政策扶持,内外推动,培训技能。
在省旅游局农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为了促进农家旅游客栈建设的进程,桥上乡党委结合其它地方先进经验,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加以引导。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对积极创建农家旅游客栈的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积极兴办农家旅游客栈项目的农户,优先安排宅基地。特别是连续多年进行旅游业技能的培训,让农民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化过程中学会了服务本领,有了挣钱的技能,同时也转变了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在了前面。从2014年起,工作队与乡里合作,采集了全乡所有乡村客栈的信息数据,并于2015年5月1日前在山西省旅游局官网集中推出,为国内外游客预订提供方便,为乡村旅游的现代化经营提供了平台,今年旅游旺季已经出现了乡村旅游客栈供不应求的新常态,乡村旅游客栈已经成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住宿的首选。工作队努力为包括大峡谷景区引进客源,多年来积极协调局宣传促销部门和旅游企业内引外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各种媒体积极推广太行山大峡谷,努力提高桥上乡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动员鼓励省内旅行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旅游行业使命感为当地积极组织客源,让农民旅游从业旅游者节省推广精力、节约宣传费用,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好乡村旅游的基础工作。为持续推动桥上乡乡村发展,省旅游局响应省委组织部和省下乡办、扶贫办的号召,经党组会研究,选派了5位优秀干部分别到桥上乡的大河村、东川底村、下石坡村、桥上村、盘底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加强了旅游扶贫工作的日常力量。今年起,省旅游局结合乡村旅游富民工作,将桥上乡桥上村、盘底村、大河村、前脑村作为山西省32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候选单位上报给国家旅游局。6月,经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审定正式批准桥上乡四个村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现在,国家旅游局正在寻找有资质的规划单位为试点村(桥上村、盘底村、前脑村、大河村是试点村)作乡村旅游规划,从而推动桥上乡村旅游科学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使农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三)努力引导,多方参与,上下拉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省旅游局农村工作队的引导下,桥上乡旅游扶贫开发建设已形成三种类型。一是农民投资型。依托旅游、扶贫、民政等单位部门资助,从发放一床铺盖、资助一袋水泥起步,有效激发了群众自发投资农家客栈的积极性,并从中得到实惠,这种类型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能人投资型。如引导、帮助返乡创业个体户李三,充分利用大河村天然河道,投资创建了大河漂流,成为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的亮点,桥上乡乡村旅游的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乡共同富裕;三是企业投资型。如青龙峡景区、大河宾馆就是由潞安集团、煤运公司、电力公司以产业扶贫的形式,联合投资建成。这种类型开发力度大,档次高,效益好,便于管理,并且间接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大河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打造惠民工程,支持旅游发展
发展旅游业,使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这样才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支持旅游发展。利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直接、间接收入以及从各方面筹措的资金,结合发展旅游业,省旅游局扶贫队和桥上乡政府一道努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六难”入手,即吃水难、种地难、行路难、养老难、就医难、生活难等,打造惠民工程。通过一系列惠民措施的落实,激发了群众支持开发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叶明威 审核: 审定:叶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