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10.04.2017  17:46

    “大学也许应该强制性地让学生拿出一到两个学期的时间,完全泡在实践中。”日前,在由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兼教务长呼吁,要改变工科人才培养不接地气的现状,只有靠 “产业高手进入校园课堂,学生走入产业真刀真枪”。

会上,来自60余所高校和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围绕“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主题,就工程教育改革的挑战、机遇与路径进行深入研讨,希望在新工科建设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计划。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建设发展新工科,要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由大到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工科建设要植根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服务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

张大良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特征是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新工科的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杨斌建议,高校更多地从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去理解新工科,新工科并非既有工科之外新增加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现存的工科“新起来”,否则,优势工科以往的优势也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负担。

杨斌认为,新工科并非应激性地上很多新的交叉专业,特别是不该一招生就进到这些专业中;大学更应该看重出口的毕业生是否有持续学习快速上手的本领, “毛坯态”的毕业生和“脚手架”式的知识,更有后劲。新工科的交叉,也并非是工科内部的,人文、设计、医学、商科,都会是新工科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怎么设适应新工科的新专业,要落实“校本管理”,教育部备个案做个统计就好。

据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近期将会发布,各类高校将会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有关的申请、研究与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