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出行成风尚 道路交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原火车站落客区整治后,车辆各行其道,有序通行。太原火车站落客区整治前,机动三轮、四轮车频繁占道揽客,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
交通文明,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自2017年全市部署开展文明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以来,两年间,太原的交通秩序与交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年形成的交通乱点、管理难点、拥堵节点得到有效治理,城市主次干道违法停车明显减少,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深入人心,“中国式过马路”得到根本好转……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文明交通的良好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出行更规矩
良好交通秩序的形成,离不开执法部门的“严管模式”。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安全常识,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闯红灯、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甚至有人横跨护栏穿行马路,给安全出行埋下了隐患。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交通违法行为,往往是一系列交通事故的导火索,极易危害广大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治理之初,交警部门就把警力部署到“一口两线”(十字路口和斑马线、停止线),对行人闯红灯、电动车逆行、电动车载人、车窗抛物等违法行为进行教育处罚,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增设电子警察弥补警力在时间、空间上的覆盖缺陷。
今年4月22日起,我市多部门围绕《太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联合执法以来,交警采取定巡结合的勤务模式,重点在城区9横9纵的81个示范路口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机动车乱停乱放、机动车随意变道、行人及非机动车闯灯越线、行人及非机动车乱闯马路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同时,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采取宣讲、提示等措施向群众宣传《太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高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通过联合执法,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将文明交通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车让人、人快行”的良好交通出行氛围已具雏形。
管理更精细
“这隔离护栏装得好,随意变道、掉头,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的交通陋习都不见了。”提起以往的交通乱象,家住水西关南街的祝女士说,交通设施完善了,大家出行也更安全。
在迎泽桥西新晋祠路,由南向北的车道中有两条可变车道。早高峰时,右数第三条车道由直行变为右转,极大地缓解了右转车辆的拥堵情况。
像这样的小细节,在交通管理中还有很多:27条公交专用道限时允许社会车辆通行、67个路口设置有行人二次过街信号……以文明交通综合治理为抓手,城市的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渐提高。
“我们主动对标国内精细化交通管理先进城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实施可变车道、路口待行、提前掉头、限时专用、流量调控等交通组织措施。”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梁国宏介绍,目前,全市共设置可变车道15条,直行(左转)待行路口130个,交替通行路口2个,增加车道37条,制作绿波协调道路35条,缓解各类交通拥堵节点59处。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5亿元进行交通设施的提档升级,新增翻新交通护栏45公里,安装更新交通标志3000余块,施划交通标线83万平方米,新建信号灯控路口83个,安装交通监控设备448台、可变诱导屏8处,建成高点监控11处,交通设施的科学性、准确性明显提升。
行车更顺心
《太原市交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今后,交通违法不仅要面临交警处罚,还有可能影响自己的交通信用。一旦纳入交通失信名单库,将对行为人的就业、贷款等各方面受到限制。《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增强每一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从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路畅民安,一直以来都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目标。如果你在上午10时平峰期,驾车以40km/h的车速沿南内环西街从和平北路行驶至千峰南路,将会体验一路绿波无阻,相比优化之前,车辆停车次数缩短到1次或者不停车,车辆行程时间缩短约40%。这样的绿波带,在我市有4条。
在早晚高峰的滨河东西路,以往经常看到的环卫清洁作业车、园林施工作业车现在很少出现。今年9月起,为确保全市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持续畅通,交警部门对施工作业车辆开展管控整治工作。没有特殊紧急情况,严禁各类作业车辆在早晚高峰时段进行施工作业;非紧急情况,严禁施工作业车辆,因施工作业造成交通拥堵。
今年以来,以推进机制建设为突破,深化交警、巡警、特警、派出所“四警”联勤工作机制,下放静态交通执法权,实现全警参与交通秩序整治;打造职能融合、快速反应的“龙城铁骑”,重点围绕城市快速路段开展工作,实现应急处突与交通执法有机结合;创新“警保联勤”事故快处、驾校学员“体验式教学”、常态化异地用警、领导干部站高峰岗、全警支援路口管理等工作模式,始终保持对“三超一疲劳”“涉牌涉证”“三驾两闯”等重点交通违法严管高压态势,推动勤务机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经过努力,太原的道路交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