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 润物无声
市图马克思书房
10月1日,晋剧《傅山进京》在山西大剧院演出,台上,傅山为人为学真情真性;台下,戏迷观众声声叫好。同天,文艺小分队走进军营,与官兵歌舞欢庆,祝福祖国。
随着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全,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化创新活力极大激发,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赏戏赏精品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包括晋剧《范进中举》《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高君宇与石评梅》、晋剧电影《于成龙》、话剧《信仰之光》《晋文公》等不同门类、风格作品70余部。移植、改编、恢复作品30余部,新创、改编歌舞、杂技、曲艺等90余部。
多部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荣誉。晋剧《于成龙》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晋剧《起凤街》入选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晋剧《傅山进京》入选“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2017年开始,我市18家院团实施“免费送戏下乡”活动,截至2021年6月1日,累计演出5685场,观众累计113万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连续多年举办春节元宵节系列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锣鼓大赛、民歌邀请赛、全民阅读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
读书读传统
10月1日,在太原市图书馆马克思书房,50位少年齐声诵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自信坚定的表达是为祖国生日献上的最好礼物。市图年平均接待400万人次,2018年,全国首创主题书房马克思书房开放,成为干部群众学习教育的“信仰”打卡地。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市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总馆10个,县级图书馆总馆9个,县级美术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2个,街道综合文化站54个。全面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方便群众学习。
2018年开始,我市开展方言抢救性采集,留住纯正乡音。运用现代技术加强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数字化整理500本晋剧传统剧目,促进非遗记录成果社会共享。
添彩添自信
7月24日,天龙山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佛首的微笑”点燃太原人的文化自信。
聚焦“让文物活起来”,我市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辉映,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建设,保持老城街巷文化格局和空间尺度。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包括国保38处、省保28处、市保143处。
以人为本,持续打造红色、智慧、经典、群众四个博物馆,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3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0座,非国有博物馆13座。坚持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体系。
太原文脉绵长、文物荟萃、文旅优质,深厚文化为城市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