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文化金融如何变化?

10.03.2016  19:54


  关于新一年的文化金融如何变化,笔者从文化金融的概念厘清与三层分法说起。关于什么是“文化金融”,目前国内学术界确是没有定论的,国外学术界也没有定论,这是中国正在进行的一种创造。笔者认为,目前流行的“文化金融合作”只是一种权宜说法。

  首先,这里所说的“金融”不是狭义的金融(货币银行与信贷),而是以资本为核心形成的一个系统,这更接近国际通义。文化金融不是机械性地“合作”,也不是简单的产业“融合”,而是一种产业机制,一种内在的经济机理,甚至是一种国家竞争力的机能。它表现在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国力3个层面。

  从3个层面的文化金融看,2016年将如何变化?

  第一层面,内容产业的文化金融 。文化生产的核心是内容生产,这个层面是文化金融的核心层。如果说2016年的文化金融会有什么变化,那么这个层面就将是最富戏剧性的一层。中国整体金融环境与内容产业资本结构的相关性无法忽视,政府和社会都将积极应对,2016年内容产业众筹金融模式将呈爆发式增长,并促进内容产业进入资本“筹投贷”新通道。

  第二层面,文化产业的文化金融 。我国的文化产业概念本身就不同于各国,其内涵比内容产业要宽泛,也包括了与内容生产相关的其他服务、制造业,如互联网服务行业、文化装备制造行业等。

  这一层面和第一层面一样,本质上是产业金融,是一种产业业态。这一层面除去内容部分,技术变革将在2016年继续满足资本的需求惯性,形成具有变革性的某种文化金融机制。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能将改变文化金融的某些规则和机理。

  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中脱离出来的产物,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区块链技术本质是去中心化且寓于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方法,用数据区块取代了目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所有数据变更或者交易项目都记录在一个云系统之上,理论上实现了数据传输中对数据的自我证明。深远来说,这超越了传统和常规意义上需要依赖中心的信息验证范式,降低了全球“信用”的建立成本,这种点对点的验证将会产生一种“基础协议”,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将建立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全新接口和共享界面。

  第三层面,文化国力的文化金融,这是国家战略层面 。这个层面不仅包括文化产业,还包括了文化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博弈。在这个层面上,产业与事业的界限是模糊的。文化金融在这一层面表现为金融对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战略性介入。2016年,这个层面将面临“一带一路”战略内在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必须予以回应,尤其是政策面。2016年,智库将成为政策变革和实践的多重参与者。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