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迸发新活力——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纪实

21.12.2015  21:40

昔有歌云:“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长的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遗迹。源远流长的黄河孕育了吕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巍峨绵延的吕梁山赋予了吕梁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文物景观。近年来,立足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精华,吕梁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市战略,走上了文化强市之路。文化发展不再是一组组生硬数据,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百姓文化福祉。

文化+文化        打响吕梁文化名牌

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既是战场,又是延安的供给基地和天然屏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

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涌现出刘胡兰、贺昌等革命烈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吕梁埋下了红色精神的火种。2012年,第一部吕梁本土电影《吕梁铁骨》的开拍,拉开了吕梁利用本土电影展示红色文化的帷幕。吕梁的秀美山川、街道景色、特色饮食在电影中诸多呈现,充分展现了吕梁物质资源与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大大提升了吕梁的知名度。随后,《密战黑茶山》《军渡》等一批本土电影不断推陈出新。在欣赏和品味历史的同时,了解吕梁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和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进一步弘扬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红色文化,成为吕梁市文艺作品的时代之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吕梁市通过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为老兵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祭扫烈士陵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由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军分区、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吕梁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崇德尚廉”书画剪纸作品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创作主线,内容涵盖了红军东征、晋绥边区革命斗争、吕梁历史廉政名人及吕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展出书法作品132件;美术作品60件;剪纸作品140件。书法作品汇集真、草、篆、隶各字体,内容大都是由吕梁市诗词楹联爱好者自创自撰;美术作品囊括了中国画、版画、油画、漆画、水粉及雕塑各画种;剪纸作品则分设红色吕梁、崇德尚廉、吕梁新貌三个板块。这不仅是一次综合性艺术的展示,也是一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生动教育课。自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干部、学生、群众前去参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重拳出击,同时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调积极借鉴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2014年9月29日,由吕梁青年晋剧院改编的新编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在吕梁市拉开巡回展演的序幕。并于当年12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亮相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廉吏于成龙》紧扣吕梁市当前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旋律,是吕梁市弘扬廉洁自律精神,提高政治文化发展的优秀作品,更好地推进吕梁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吕梁市群众文体活动也开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相继开展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让党旗更鲜艳——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文艺节目”、“和谐吕梁”、“送戏下乡”等文艺演出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美术作品、书法精品、摄影作品展和朗诵活动近百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晋剧现代戏《刘胡兰》成功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并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孝义皮影戏《影戏缘》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群星奖评选,获得“群星”大奖;历史传奇剧《辽国公主》参评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并获得了“杏花优秀新剧目奖”;歌舞音乐剧《山里娃的梦》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保利剧院唱响……2015年,全市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活动450场,受益群众达23万余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37308场,观众人数达289.9万余人。

一场场充满正能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常态,无论是乡间农夫,还是城中市民,每到闲暇时,都可以走进大大小小的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和文化广场里,歌舞飞扬、自娱自乐。

文化+农业        巧推农业发展进程

吕梁虽是一个农业大区,却面临多年农业弱、农民多、农民穷的困境。如何振兴吕梁农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农民收入实实在在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吕梁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从2013年至今,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8+2”农业产业化三年振兴计划以来收获了阶段性成果。吕梁市监察学会和各县(市)为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推出的“8+2”农业产业化工作,在认真思考、积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组织拍摄反映吕梁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系列故事片的创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用影视剧的方式宣传吕梁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随着《枣儿红了》《蘑菇香了》《金菊开了》等一部部以“8+2”农业产业化为主题,以吕梁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领军人物为原型的系列农业产业化题材电影的拍摄和热播,吕梁的“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在迅速有序的推进,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吕梁的农产品也逐渐告别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历史。真正用文化产业的力量,宣传推动了吕梁市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

这种“影视搭台、农业唱戏”的创新模式,对于宣传吕梁市农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反映农村改革的壮阔历程,传达农业热点,传递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广先进技术和致富经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搭着影视作品的快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农业电影成为推动吕梁市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手段,让吕梁“8+2”农业产业化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位农民。

文化+旅游        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与旅游历来相辅相成,赋予旅游人文的魅力和乡愁的慰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体现“吕梁精神”、创造“吕梁模式”、把握“吕梁速度”的重要着力点。旅游业已然成为推动吕梁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吕梁市通过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旅游产业集聚带。在以红军东征、晋绥革命、吕梁英雄谱三大主题,形成的以兴县、临县、石楼、交城和文水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线上,通过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修复和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抗敌斗争的艰苦岁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这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以图片、实物展出为主,增加了幻影场景、道具模拟场景、雕塑、浮雕等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以兴县黑峪口、临县碛口镇和曲峪镇、柳林三交镇、石楼东辛关和黄河石楼湾为节点南北延伸,形成“四点一线”的黄河民俗风情板块,以武则天故里、汾酒工业园、卦山、玄中寺等旅游景点为主开发了特色文化板块,其中各地的方言俗语、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日、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既有各自的特色,又具黄河文化的普遍特征,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民俗文化积淀极为深厚。

依托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整合庞泉沟、北武当山、南阳沟、云顶山、苍儿会、千年里等自然生态景区,形成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秀丽的自然风光引领吕梁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打造着本土特色的精品旅游。2015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临县黄河艺术团的大唢呐演奏在碛口古镇演出7天,前三天义演,后四天售票演出,票务收入15000多元,光盘出售收入12000多元,出售《大唢呐》书籍收入4000多元,四天的演出收入总计31000余元。接地气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并对此赞不绝口。

文化+产业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

在今年9月份的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吕梁市27件工艺作品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6件作品获金奖,现场签约文化重点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3.09亿元,签约金额2.1亿元。文化产品完成现场交易54万元,地方特产完成交易16万元,现场订货70余万元,合作意向350万元。这些独特的艺术技艺,历史悠久,制作、内涵尤其深厚。吕梁市在传承、保护中开发这些文化遗产,并将其拓展为特色文化产业。10月份,省政府2015年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旅游局优选项目、中西部最大的室内恒温水上乐园“梦幻海”主题乐园在孝义市落成迎客。乐园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每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并可吸纳3000人就业,试运营期间场场爆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吕梁市积极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紧紧依托吕梁特有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建设和完善一批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和产业集聚示范区,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金量和附加值,着力打造吕梁市显著的文化品牌,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催生出新产业、新创意、新业态。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文化产业成为保障与实现吕梁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与新路径。吕梁,正在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在包容多元中,一步步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吕梁转型跨越发展。(来源:吕梁日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