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产业化” 也要“优质化”

20.05.2015  19:18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14日至18日在深圳举行。走过十届不平凡发展之路的深圳文博会,已经发展成为展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世界性盛会,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世界之窗”。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攻坚克难、突破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大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研究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化要走出去,“产业化”不可避免,但“产业化”并不意味着纯粹的“批量生产”,文化发展展现出活力需要增“”,更需要提“”。 

        有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平衡“”与“”的关系。比如说玄幻小说很赚钱,很多顶尖的网络作家版税达千万,于是等到出名以后,就开始求“”,对于“”的要求就有所放松,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更大规模的攻城略地,倒是失去了很多读者,效果并不好。这就好比时评写作,之前我们还能一个字一个字码出一篇好文来,算是心血之作,于是便能打个好名头。但时间一久,我们对于低效的码字工程失去了耐心,本来一篇需要两个小时的文章,你压缩到一小时,甚至是三十分钟内解决,如果是文不加点之作还有情可愿,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走量,笔者以为实不足取。短期内你还能蒙混过关,但从长期来看,你会失去编辑和读者对你的信任,量虽大,但“滥竽充数”之作会让你丧失一些既得阵地。 

        “利益”其实是“产业化”的关键,把好“利益关”才能平衡好“产业化”和“优质化”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利益”的疯狂追逐往往会让我们失去理智,起初的时候,我们懂得“放长线”的原理,但因为得到了一些甜头,往往就不能自控,陷入“利益”和“发展”的纠结中,具体来说,这是高额利润。再拿写作为例,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如果为了追求稿费而涸泽而渔,把自己榨干,结果只会造成“江郎才尽”的局面,因为你不仅触发了写作底线,还违反了生理规律,盘剥自己的结果就是“技穷”。而放大到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文化产品需求是刚性需求,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熏陶,而且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产品非常感兴趣,于是中国文化产业就存在高额的利润空间。“产业化”成为时代需要,而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文化产业能否经得起利益的诱惑,而坚持走优质路线? 

        毋庸置疑,经受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东西往往是优质的文化产品。“产业化”不是量越大越好,它的前提是“优质化”,其实从苹果电子产品的经营策略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它不但是产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而且质量也是无可挑剔,笔者并不崇洋媚外,只是就事论事。好产品是销量的有效保障,不然,广告做得再好,可能会昙花一现,但并不会长久芬芳。 

        我国的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但不能盲目乐观,“产业化”是一个方向,但“体质化”才是最终的产业化保障。(来源:中国文明网)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