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家常菜”下单更自由
剪子围着彩纸转,从笨拙到灵活,再到剪出五颜六色的创意冰箱贴,孩子们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8月18日,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场“流动剪艺馆——非遗文化手工剪纸进社区”活动,拉开了2014年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平台“点单”功能上线以来首场活动的序幕。记者了解到,这个剪纸培训班的25个名额,在金山工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出的第一天即报满。该中心群文干部马莉说:“今年下半年的文化资源配送让大家感到兴奋,老百姓喜欢的新项目多了。”
今年,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体系以全新面貌亮相,聚集社会各界、各级优质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市民文化需求,全面推出“点单、配送、评估”等互动功能。
升级换代,“三级”配送
“东方配送”公共服务体系始于10年前,常设6家“东方配送”单位——东方宣教、东方讲坛、东方社区学校、东方信息苑、东方艺术指导中心、东方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为上海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文化单位提供文化资源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些活动中心平均面积达3900平方米,平时拿什么填充?‘东方配送’在丰富其内容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常年负责市级公共文化配送的上海市群艺馆培训部主任卢秋勤表示。
解决了内容来源问题,但配送总量与质量不协调、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县的配送差额、配送内容与公众需求间的距离,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今年初,“东方配送”体系迎来升级换代,变身全市公共文化配送“责任主体”的上海市文广局,委托“组织主体”市群艺馆搭建面向全市17个区县的“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在保留6家配送单位为实施主体基础上,原本自上而下的市级单一配送,变为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市级注重优品、精品,区县根据地域特点与市级形成差异化配送,街镇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及人才资源,使配送向村居延伸。
如今,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体系三级网络通过配送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一站式直达社区,形成全市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格局。
问需于民,无缝对接
让百姓满意,供需对接是关键。2013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便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上千份《文化配送项目征询表》发往6家“东方配送”单位、17个区县、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8家文艺院团、文化行业协会等,还开展了数十次座谈会和现场走访活动问需于民,最终形成了新配送内容和方式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在充实配送内容、样式过程中,上海市文广局、市群艺馆联手向国有、民营文艺院团等发出的征集令、采购大会、采购申报指南一步步落实,一举打破体制壁垒,实现资源充分涌现。200余家文艺院团、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成为今年下半年资源供给的主力军,演出资源主体同比增加40%,在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网站上,排列着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电影等各类文化服务资源3万多项。
“拨款制”变为“购买制”,不仅使文化服务提供方参与公平竞争、充分调动其热情,也使选购方可根据需求和性价比进行比较,选择有了更大自主性。普陀区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助理秦蕾说:“原来配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现在在配送平台上看菜单,喜欢什么就点什么。”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服务项目大量涌现,如河马动画推出的移动3D电影进社区,阿卡贝拉中心设计的讲座、赏析和体验服务包……成为今年下半年公共文化配送的一大亮点,不少项目一天之内即被“秒杀”。
立足均衡,远郊优先
由于交通不便、时间成本高,一些文化单位过去都不愿到市区远郊演出。为实现均等化,今年“东方配送”平台配送的好项目以首先到远郊打头阵,并预留5%的经费向金山、崇明、奉贤等远郊区县和大型居住区倾斜。
8月起,一批崭新的文化资源陆续与百姓见面。无论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还是崇明田间地头的农民,都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点单,选择心仪的文化“家常菜”。
8月18日、19日“流动剪艺馆”进金山工业区、枫泾镇社区;8月19日,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马莉莉、钱程走进青浦白鹤社区、闵行浦江镇社区开展讲座……看到新上线的文化资源菜单,奉贤区青村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干部安素高兴地说,如今城里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远郊区县的居民也可以享受了。
(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洪伟成 实习生:黄思宇)